简体|ENGLISH
吴起泥塑技艺

吴起泥塑艺术是中国陕西地区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及形成的时间可追溯到两汉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样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内容介绍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历史渊源 

吴起泥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两汉。两汉以后,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促进了泥塑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到了唐代,大兴佛寺庙宇,可谓泥塑工艺达到了顶峰,到了宋元、明、清、1911年—1949年(民国时代)泥塑工艺继续发展,流传不衰,不仅塑佛像,而且延伸到小工艺品,到文革时期,伴随着“打庙宇、废四旧”,泥塑工艺也被推入了低谷,20世纪60—70年代处于沉没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泥塑工艺浮出水面,才涌现出了“王画”牛来柱这样的艺人。 

主要特征 

1、形体美观、形象逼真,吴起泥塑主要以佛像,工艺品为主,特别是佛像,形象生动地反映着每蹲佛像的特征和威仪。 

2、色彩鲜艳,稳重大方:和其它泥塑相比,吴起泥塑更注重于色彩的搭配,特别是佛像,色彩鲜艳而不失庄重、威严,能够做到体与神的统一。 

3、棱角分明,形影相映,吴起泥塑特别是佛像,棱角分明,形影相映,不仅要塑出真形,而且连其相隐相映的地方都要以形影相映的方式塑出来。 

4、艺术观赏与信仰供奉相结合的特征,吴起泥塑一旦塑成佛像无论是庙宇上的大佛像,还是家中小佛像,都是人们观赏与供奉的“神”。 

主要价值 

吴起泥塑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从其产生就有其生存的价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研究价值:泥塑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始终反映着相应时代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对吴起泥塑的研究,更有助于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2、观赏价值:吴起泥塑作品构造精巧,结构美观,色彩鲜艳、是备受欢迎的工艺品,可用于宫庭大殿,室内点装,商务大厅等公共场所和家庭收藏。 

3、信仰价值:泥塑佛像是人们眼中的“神”的化身,主要用于庙宇、商务大厅,家庭神位,是人们寄托希望,祈求平安、祈求幸福的“神”它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是神圣的,在人们心中有无可代取的价值。 

相关物品 

吴起泥塑制造应用的器具主要有柏木泥抹子,石膏模形、锤泥棒、大小钳子、手工锯、大小雕刻刀、木制泥塑刀,彩绘笔、铲刀、颜料棒等器具。主要作品有真武祖师塑像、关公塑像、龙王塑像、财神塑像、土神塑像、娘娘塑像、药王塑像、十二美女塑像、四大天王塑像、风伯雨司塑像、五谷天明塑像、龙虎及小工艺品等几佰蹲优秀作品。 

(图文来自《非遗陕西》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