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新民春牛舞

新民春牛舞是垫江县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这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的寓意。主要流行在我县新民镇、桂溪镇和坪山镇三个地方。是旧时在传统灯彩,老百姓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叫茅牛舞、玩茅牛。

新民春牛舞从扎制到茅牛舞演练,集民间手工工艺、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除在我国少数藏族地区有“虎角斗茅牛舞”外,汉族地区还没有类似于我县的新民春牛舞,可以说新民春牛舞这一传统技艺在全国独一无二。

新民春牛舞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文献资料考证。大约出现在明代以前,但当时玩茅牛并不普及,所以传至今天只有新民、桂溪、坪山三个乡镇还有这种传统技艺,尤以新民春牛舞为最好。

新民春牛舞除扎制技艺较为复杂外,其舞蹈动作也十分活跃、变化多端。新民春牛舞舞在表演时,一般为三人,两人披上用棕和竹扎制的茅牛扮演茅牛,一人则身背背篓,手拿青草和牛鞭扮演牧童,一边喂草、逗牛,表演中茅牛有打滚、吃草、跳跃、滚圆场等相关动作,在配以跳跳步、弓步等动作,表演时还会配合打击乐一起表演,打击乐的基本节奏为“弄仓、乙仓,弄才、仓,才才、匡仓,匡才匡才仓”。茅牛舞在传统灯节表演时,还有维持秩序的作用。

新民春牛舞多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目前仅分布在我县新民镇、桂溪镇、坪山镇三个乡镇,在扎制技艺和舞蹈动作、音乐等方面内容都十分丰富。

新民镇解放前也叫“新场”,有垫江首场之誉。梁平、万州、大竹、邻水的客商多汇聚于此,商业较为发达。其纸扎技艺在垫江境内首屈一指,比较出名的纸扎艺人就有陈九、彭国芳等。垫江地属巴国腹地,是古巴文化的活跃地带。民间一直有在年节时舞龙灯、玩茅牛以求平安的传统习俗。新民春牛舞究竟从何时开始,已无籍查考。相传,旧时新民有位村民在广东衙门当差,因见广东逢年过节以舞狮子自娱,颇感兴趣,回乡后他就突发奇想既然狮子可以舞,那么牛也可以玩,于是他便学着狮子舞形式按照耕牛的形状扎制了茅牛,从此垫江便有了玩茅牛。

据史料记载新民春牛舞大约和龙灯的起源在同一时代,《垫江县志》记载,垫江“舞龙”始于明末清初。巴蜀在明末清初100余年间频繁的战乱、天灾后,垫江数十里绝迹人烟,当时的政府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方式充实巴蜀乡民,史称“湖广填四川”。所谓巴蜀“巴地多楚风,楚地多巴俗”的文化状况也是在“湖广填四川”后,巴蜀、荆楚、中原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的。现在的垫江新民春牛舞是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延续的。

新民春牛舞,最早多在春节的锣花会时出现,肇始于明代以前,盛行于清代及民国年间。人们以玩茅牛避邪,以求平安,并在敬神祭祖时,以玩茅牛的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玩茅牛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与龙灯一起由当地的特定组织进行活动。每遇龙灯、茅牛演出,都有专人报信,而且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非凡,示意吉祥降临。

新民春牛舞纯属喜庆性舞蹈,娱乐性、趣味性较强。历史以来,每逢春节期间,象征吉祥的玩茅牛是必不可少的。旧时,新民春牛舞在当地农村喜庆节日中也常有演出活动。新民春牛舞表演人数一般有3人,一人扮牧童,两人扮演茅牛,然后伴奏乐器有当地的耍锣鼓,大锣、小锣、鼓、镲等,2人舞狮。

茅牛表演时,两人合扮一头茅牛,前者双手握住茅牛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着用麻编织加工而成的牛皮,前半段演出,先表现茅牛的活泼神态和喜欢嬉戏的性格,通过演员的肢体活动,来表现茅牛“吃草”、“打滚”、“抖毛””等习性动作。后半段,茅牛开始运用技巧,表现茅牛野性的动作,常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表演高难动作。玩茅牛的动作比较简单,基本就是一些平地上打滚、跳跃、串、弓步等传统动作。玩茅牛的表演中有打击乐伴奏,但茅牛的动作不受音乐节奏的限制,音乐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玩茅牛的伴奏耍锣鼓比较简单主要有“铁脚板”和“狮子锣”两种。

新民春牛舞 

新民春牛舞 

 

 

(摄影:向小秋)

(来源:重庆地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