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甘宁鼓乐

 

甘宁鼓乐这一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起源于一千八百年以前三国时期的蜀国水田坝(现为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因当地诞生了东吴大将甘宁,甘宁鼓乐便因此得名。

甘宁鼓乐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三个主要乐种。鼓吹乐是以唢呐主奏,配合锣鼓套打。代表性的乐曲有《公母引》《钻山引》《四句引》等。吹打乐是以唢呐演奏与锣鼓演奏并重。代表性的曲牌有“老聊子”“新聊子”“点将”等。锣鼓乐是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俗称“耍锣鼓”,代表性的乐曲有《双凤头》《剪刀架》《山花艳》等。

传统的甘宁鼓乐乐队编制有“大套戏”和“小套戏”之分。大套戏是四支唢呐和锣鼓的合奏,场面宏大、壮丽辉煌,现在已不多见。小套戏是两只唢呐和锣鼓的合奏,自由多变,十分灵活。现在流行的甘宁鼓乐乐队编制较小,一般由两只唢呐和鼓、当锣、小锣、马锣、钹或镲子等“四件头”组成。最多也只有九人,即两只唢呐加鼓、当锣、包锣、小锣、马锣、钹、镲子等七件打击乐器。

甘宁鼓乐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可归纳为“坐吹”“走吹”两大类型,边打边唱的形式也普遍存在。

甘宁鼓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鼓乐的生存空间在急剧变小,演奏员多已年迈,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据当地老艺人讲,甘宁鼓乐发明始祖名叫罗娃子,当年他发明鼓乐是用来惊吓、驱赶狼群,俗称“赶山锣鼓”。几年后,三国名将甘宁在水田坝安葬时,水田坝曾聚集了59支鼓乐队,到甘宁遗体前为其超度。由于鼓乐队数量与甘宁的阳命(59岁)巧合,后人就将这种鼓乐更名为“甘宁鼓乐”。

甘宁鼓乐也曾多次用于作战时的助阵乐。

清乾隆24年春,四川才子(诗人)李调元赴浙江秀水探父(父乃秀水县令)时,曾到甘宁拜访诗友,并小住几日。一天傍晚,李调元与诗友在甘宁河(也称青龙河)边踱步,见景色迷人,即席作了一首四言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支竹杆一条钩,一山一水一轮月,一人独钓一江秋。四句诗竟用了十个一字,诗友佩服极了,遂将该诗用在了“甘宁鼓乐”的唱词中。尤其是薅秧锣鼓常常用。乾隆28年,李调元高中进士第一名,成了翰林院编修,他特意将四言诗写入《甘宁小唱》,成了一段趣闻。

据当地人讲,著名诗人何其芳少年时也非常喜欢鼓乐,常随长辈跟着鼓乐队玩耍,缺人手时,何其芳还作为小演员,打过很多次“马锣”。

如今,甘宁鼓乐的“坐吹”和“走吹”在万州仍有一席之地。

坐吹俗称悲调或慢吹,一般在室内或院坝进行,乐队编制较大,演奏的乐曲多为慢速的一板三眼,以表现抒怀、优美、悲切之情见长。

走吹,即在行进中演奏,俗称喜调或快吹。乐队编制较小,演奏的乐曲为中速的一板一眼,与步伐合拍。常表现喜庆欢跃、热烈的情绪。

甘宁鼓乐道具有:鼓、锣、钹、小锣、包锣、马锣、镲子、唢呐等八件乐器。鼓系木质桶状蒙上水牛皮面,唢呐杆为木质,喇叭为铜质(或铁质),其余六件均属全铜质品。锣、小锣、包锣、马锣、均呈圆形,锣的直径为40-45公分之间,小锣、包锣、马锣有大有小,一般直径为15-25公分。镲子约25公分,钹在30-35公分之间,唢呐长约25公分,喇叭口直径约12公分。鼓由当地老艺人自制,制作要求十分讲究,先将优质硬木刨成弧形,根据鼓的大小可用木6-9块,每块口皮必须平整,然后用竹篾箍成桶状,不能有丝毫缝隙,再将桶状物内横向安一根弹簧,起颤音作用,这便是鼓的特殊之处。再将水牛皮用硝水浸泡、凉干、削平,蒙于桶状上下,钉好,削平即可。鼓一般高为25-30公分,上下口直径一般为20公分,腰部直径一般为25公分。除鼓由民间艺人制作外,其余乐器均属民乐器具厂家生产。

甘宁鼓乐迄今已传承了八十几代。现有传承人刘明华、蒋忠兴、何川等11人。代表性传承人刘明华,男,1943年生,初中文化,系甘宁镇石庙村人。1958年在凉风中学念书,1959年到金星铁厂当工人,1962年下放务农。1964年开始学习演奏甘宁鼓乐,迄今已有49年的演奏历史。凡鼓乐中的每一样乐器都能演奏,是甘宁鼓乐第83代传承人。

甘宁鼓乐的价值大致有以下四点:

1.历史价值:它发源于三国名将甘宁的故乡。

2.艺术价值:它主题简练,变化重复、即席加花、调式交替、调性转换,还有由多个单一曲式组成的套曲结构形式的乐曲。以五声为特征的六声、七声音阶也运用广泛。此外,四声音阶或五声省略一音的四声等形态也常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感人的魅力。

3.人文价值:尽管它偏重于打击乐,但边打边唱的形式也十分独特,且大多唱些历史人物故事。如《昭君出塞》《武松杀嫂》《薛仁贵》《楼台会》等都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实用价值:如今,鼓乐仍在万州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造房上梁,置办丧事,栽秧薅草等农活必不可少,足见它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时下,甘宁鼓乐的生存空间在逐渐变小,农村的婚丧嫁娶等仪式大多安排一些歌舞,小品等综合性文艺演出,甘宁鼓乐有被现代民间乐队、歌舞队取代的趋势。加之演奏者青黄不接,造诣较深的老手均已年迈或相继谢世,如今的年轻人,大多都不愿学,致使很多技法难以得到传承。

甘宁鼓乐

甘宁鼓乐

 

(来源:重庆地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