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全省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1.11%,列全国第24位。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平原辽阔。长江贯穿东西425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水域面积占全省面积16.8%。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重要湖泊137个,太湖、洪泽湖居全国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重要河道727条。平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8.9%,主要由苏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其高程大部分在50米以下。平原和水域面积所占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低山、丘陵岗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南北错落分布。全省最高峰—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的最高点高程为624.4米。江苏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和毗连区,面积约为3.75万平方千米。江苏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全长954千米。江苏近海是水浅底平型海床,浅海面积占全国浅海面积的1/5。江苏沿海未围滩涂面积5001.6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江苏海岸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江苏沿海共有26个海岛,其中有居民海岛4个,无居民海岛22个。

    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苏南多春雨和梅雨,苏北多夏雨。

    二、自然资源

    江苏农用地面积651.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58.40万公顷。江苏人多地少,土地负载率、产出率较高,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资源自然属性好,全省平原大都土层深厚,肥力中上,适合于耕作业发展。土地利用充分,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沿海滩涂,有部分丘陵山体和内陆滩地尚未开发利用。

    江苏地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全省矿产资源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矿产种类多,人均储量少;小型矿多,大型矿少,全省中小型及以下矿产地占总数的82%;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北,苏中仅占2%。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67种。有色金属、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构成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铌钽矿(苏州)、云母(宿迁)、保温材料粘土(盐城)、含钾砂页岩(徐州)、凹凸棒石粘土(淮安)、蓝晶石(宿迁)等在全国有较高占比。

    江苏跨江滨海,全省渔业资源丰富。近岸海域是黄、东海渔业资源的重要发祥地。近岸海域已鉴定的浮游植物共有197种,浮游动物有136种。沿海有吕四、长江口、海州湾、大沙等四大渔场,主要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海产品。全省河湖纵横,内陆水面266.67万公顷,养殖面积76.53万公顷,河蟹和虾类养殖全国闻名。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和“太湖三白”的白鱼、白虾、银鱼,都是水中极品。

    江苏省地形平坦,环境温和,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全省共有野生动物604种,其中兽类79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21种,鸟类448种。省政府分别在1997年、2000年和2005年发布三批次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约250种。江苏省天然分布的珍稀濒危或重点国家保护植物有金钱松、银缕梅、宝华玉兰、天目木兰、琅琊榆、香樟、青檀、榉树、香果树、银杏、短穗竹、秤锤树、明党参、珊瑚菜、独花兰、莼菜、野菱、野大豆、水蕨、中华水韭等,计20种,分属17科19属,其中我国特有种13种。全省共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地46处,面积1.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保护种质资源树种1063种。

    全省林木覆盖面积230.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2.5%,活立木总蓄积9000万立方米。全省有国家森林城市5个,分别是无锡市、扬州市、徐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全省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2处,国家湿地公园23处(含试点)。

    三、区位交通

    江苏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拥有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纵贯南北,长江航道、京杭大运河以、沿海各港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把江苏有其他地区紧密相连。

    截至2015年末,江苏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19.1万千米。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58805千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4539千米,一级公路12687千米,二级公路22944千米,三级公路15862千米,四级公路95427千米,等外公路7346千米。

    全省铁路干线达2755千米,时速200千米以上快速铁路达1530千米,其中高铁810千米。铁路营业里程2679.2千米。连盐、沪通、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重要铁路项目开工建设。

    拥有亿吨港口7个,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18.6亿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顺利建成投用。

    全省民航2015年旅客运输量达3100万人次;运输量过百万的机场达5家,航空口岸9个、对台直航点8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开通至东南亚、欧洲、澳洲、北美等国际(地区)民航航线79条;国内航线基本连通客流量规模前50位的国内机场。

    四、历史变迁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双沟镇东下草湾发现的人类化石,据测定年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距今约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学界称之为下草湾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缤纷,星罗棋布。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据研究属于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在草鞋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3块炭化纺织品残片,经鉴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最古老的纺织品实物。太湖周边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数量众多,雕刻精美,是江苏新石器文化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些生活在江淮之间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东夷、淮夷的先民;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百越和吴的先民。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从陕西周原迁到江南,建立勾吴国,徐国也从山东曲阜迁都泗洪。异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加速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崛起。徐国的偃王一度被东方各方国、部落拥为领袖。到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的冶炼及锻造业已相当闻名。吴王阖闾筑邗沟北上争霸,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朝末年,下相(今属江苏宿迁)项羽在江东(今苏南)起兵反秦,沛丰邑(今江苏丰县)刘邦也在家乡高举义旗。秦国灭亡后,经过五六年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之侄刘濞被封为吴王后,定都广陵(今扬州),统辖东南3郡53城,利用“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有利条件,大规模铸钱,“煮海为盐”,国力强盛,富可敌国。

    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今南京建都立国,江苏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难民纷纷南迁,带来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有力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带动沿河经济带的形成。唐代“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形成“军国大计,仰于东南”的局面。

    两宋时期,太湖地区兴治的圩田已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体系,江苏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粮仓,南宋时已有“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广为流传,到元代又进一步口语化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宋元之际,松江、苏州一带引进和推广海南岛种植木棉和纺纱织布新技术,促进苏南地区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明初建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中叶起,苏南地区已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三足鼎立,构成全国丝织业的三大中心。与此同时,苏州东山、西山的洞庭商帮以小博大,巧妙致富,号称“钻天洞庭”。清代,全省粮、盐产量雄居全国之首,田赋和盐税一度分别占全国的3/10和7/10。

    清代末年,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上海大量进入江苏腹地。江苏人性格坚韧,不甘人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努力汲取西方的工业文明,由此开启工商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先后涌现出南通张謇、无锡荣氏等民族工业集团,涌现出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煤铁大王、电器大王、颜料大王等一系列工商业巨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苏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根据地与解放区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后,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世纪末,全省基本迈入小康社会,苏南部分地区在全国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区划沿革

    夏、商、周三代,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春秋期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全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吴、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全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隋统一全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唐分全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

    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系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到清末时,全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其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上海为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3个省级行政区。1953年1月,3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省会设在南京。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个市。

    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现共有13个设区市,97个县、市、区(其中县21个、县级市21个、市辖区55个),839个乡镇(其中乡72个、镇767个),442个街道办事处,14487个村委会、7007个居委会。全省乡镇平均规模为91.25平方千米、6.03万人。

    江苏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地级

    县级

    乡级

    行政单位

    合计

    市辖区

    合计

    民族乡

    街道办事处

    合计

    南京市

    13

     

     

    11

    11

     

     

    13

    87

    100

    无锡市

     

    2

    5

    7

     

     

    30

    51

    81

    徐州市

    3

    2

    5

    10

     

     

    98

    63

    161

    常州市

     

    1

    5

    6

     

     

    36

    25

    61

    苏州市

     

    4

    5

    9

     

     

    55

    40

    95

    南通市

    2

    3

    3

    8

     

     

    65

    37

    102

    连云港市

    3

     

    3

    6

    10

     

    50

    29

    89

    淮安市

    4

     

    4

    8

    22

     

    85

    17

    124

    盐城市

    5

    1

    3

    9

     

     

    96

    24

    120

    扬州市

    1

    2

    3

    6

    4

    1

    62

    14

    81

    镇江市

     

    3

    3

    6

     

     

    31

    24

    55

    泰州市

     

    3

    3

    6

    6

     

    73

    18

    97

    宿迁市

    3

     

    2

    5

    29

     

    73

    13

    115

    总计

    13

    21

    21

    55

    97

    71

    1

    767

    442

    1281


     

     

    六、人口状况

    2015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总量7976.3万人,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的5.87%。全省人口密度增至744人/平方千米。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达3324.08万人、1642.52万人、3009.7万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1.67%、20.59%、37.73%。

    江苏省人口再生产继续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上。全省常住人口出生率9.05‰,出生人数72.11万人,死亡率7.03‰,死亡人数5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2‰,自然增长人口16.09万人,增长率继续稳定在3‰以下。2015年全省育龄妇女比2010年减少200多万人。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20~29岁)减少约50万人。

    2015年,全省0~14岁少儿人口1064.09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5912.89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99.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3.34%、74.13%和12.53%。上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得少儿抚养比由上年的17.70%升至当年18%,提高0.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6.25%升至16.9%,提高0.65个百分点,总人口抚养比则由33.95%升至34.9%,提高0.9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绝对减少、老年人口的绝对增加,造成少儿扶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全省老龄化程度加快。

    随着江苏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苏南地区对低端人力资源需求下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流动人口也陆续转向原来相对落后地区,出现流动人口回流增多、省际流入人口减少、本地转移人口增加的新现象。2015年全省省际间流动人口仅增加千余人。从省内区域看,苏北地区人口外流处于低水平,全年净流出人口不足2万人。

    2015年末,江苏城镇人口5305.8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6.52%。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全省就业人口4758.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66%。

    七、民族宗教

    江苏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全省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8.4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49%,其中男性18.38万人,女性20.11万人。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45万。全省有1个民族乡(高邮市菱塘回族乡)、1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39个民族村(社区、居委会)和39个村民组,分布在南京、徐州等9个市32个县(市、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有13075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数的33.97%。江苏省超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苗族49535人、土家族41258人、壮族20880人、彝族18896人、满族18074人、布依族16689人、水族13089人、侗族12280人、蒙古族10691人。全省有100个清真食品基本供应点、59家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所民族中小学、2所内地西藏民族中学、11所新疆内地高中班、11个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72处回民墓地。全省有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4.1万余人、西藏及新疆中职班学生1900多人、西藏民族中学在校生1200多人、新疆内高班在校生4700多人。

    江苏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之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齐全。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宗教活动场所6143个,教职人员8952人,信教群众约592万人。其中,佛教活动场所中有13所全国重点寺院:南京灵谷寺、栖霞寺,苏州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常熟兴福寺,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句容隆昌寺,常州天宁寺,南通狼山广教寺,扬州大明寺、高旻寺。全省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活动场所182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6个、市级87个、县级50个。

    全省有宗教院校10所,其中佛教院校8所: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鉴真佛教学院、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江苏尼众佛学院、天宁佛学院、苏州寒山书院、常州武进大林佛学院;基督教院校2所:金陵协和神学院、江苏神学院(江苏神学院在泗洪有1个校区,在苏州有1个办学点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

    全省有宗教团体246个,其中省宗教团体8个,分别是省佛教协会、省道教协会、省伊斯兰教协会、省天主教协会、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基督教协会。

    江苏省宗教情况统计

    八、经济发展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现江苏地区就诞生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但由于境内临江沿淮濒海,早期缺乏防洪排涝设施,洪患可以恣意为害先民,洪水过后土壤又极易盐碱化,经济水平很低。在中国现存第一部文献汇编《尚书·禹贡》中,徐州(包括今苏北等地)的土壤肥力和田赋贡献率名列全国中游,扬州(包括今江南等地)竟排在最后。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铁器农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今江苏地区与全国一样,经济呈总体发展的历史走向,同时也表现出历史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的自身特点。

    西汉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是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高祖末年,吴王刘濞利用富有铜矿和沿海地缘优势,采铜铸钱,煮海为盐,国库充裕,遂在全境取消税赋,民间经济发展获得强大的动力,国强民富,富可敌国(汉王朝),《汉书·枚乘传》称其“富于天子”。

    东吴、东晋及其此后的宋、齐、梁、陈,相继在今南京建都,境内江淮和江南成为东南政治中心。加之北方陷入长期战乱,中原精英纷纷渡江南下,大部分定居在今苏南及其周边地区。在此期间,六朝政权偏安一隅,江南地区得益于长江“天堑”屏蔽,数百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中原人口的持续迁入,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也迫使人们开辟荒野,扩大耕地,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都市。但同时,淮河流域由于处在南北争夺的交错地带,受到战争的反复破坏,生产力遭到极大摧残,经济发展逐渐落后南方。

    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为江苏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广大乡村借水而兴,许多城镇因河而盛。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经济、文化的枢纽,繁华程度在长江流域与成都并驾齐驱,人们谓之“扬一益二”。到了唐后期,经济地位已超过长安、洛阳,雄踞全国之首,成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大都市,史称“天下之盛,扬为首”。安史之乱以后,五代十国纷争,北方战无宁日,江淮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再次推动江苏经济崛起,并逐渐发展为国家的财赋重地。《新唐书·权德舆传》谓之“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杜枚《崔公行状》谓之“三吴,国用半在矣”,苏州刺史白居易谓之“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

    宋代范仲淹在今南通、盐城地区修建捍海堰,使得农田和盐场免受海潮袭击,史称范公堤。太湖地区兴治的圩田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体系,成为当时领先全国的旱涝保收良田。宋金对峙期间,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为江苏经济带来第四次发展高峰,并最终超越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镇。当时流行民谚说“苏常熟,天下足”,后演变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至此,江苏经济通过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一股巨大的惯性力量,持续发展。但在苏北地区,自公元12世纪末黄河夺淮入海,大片农田被淤埋,村庄被摧毁,水系被破坏,进一步拉大了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元代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植棉中心和棉织业中心。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明代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进一步推动了江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明后期地域面积只占全国的0.33%、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85%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农业财政贡献率却占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96%。其中,苏州府在洪武二年(1369)向朝廷缴纳的粮食竟然占全国总额的11%,超过当年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四省的总和。迄于清代,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业中心,扬州成为淮盐运销中心,无锡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清代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江苏特别是苏北地区深陷积弱积贫的窘境。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强迫清王朝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开放上海、南京、镇江等口岸,对中国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和掠夺。与此同时也带来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江苏得风气之先,先后创办苏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等“洋务”实业,民间也积极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涌现出以南通张謇、无锡荣氏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集团,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民族振兴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苏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其间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早期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兴办的大量厂矿,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历经乡镇企业崛起、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创新驱动等几个阶段,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创业创新创优”为载体,“争先领先率先”为动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到20世纪末,全省基本迈入小康社会,苏南部分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初步现代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2万亿、3万亿、4万亿元大关。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万亿元,增长7.8%。

    九、文化艺术

    江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兼具南北色彩,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点,体现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的鲜明特色。江苏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历史上经历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唐代安史之乱、两宋之交靖康之变、明初迁民云南与移民“填实京师”。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越文化影响——吴越同族,齐鲁文化影响——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徽州文化影响——徽商对维扬地区商业文化影响很大。

    南京市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大约30万年“南京猿人”的两块头骨化石,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近年发现的泗洪顺山集遗址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人类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太湖地区、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出现原始村落,进行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徐国文化、长江流域的吴越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江苏地区的上古文化。秦汉时期的广陵文化、六朝时期的江东文化、隋唐时期的扬州文化、宋元时期的江淮文化、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江苏历史上主要的文化类型。

    江苏的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主区”和“四亚区”。四主区”主要包括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渊源。楚汉文化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是两汉文化的先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性特征是刚强雄浑。汉代“三绝”之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刻是其代表。楚汉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江苏梆子、柳琴戏、淮海花鼓、徐州琴书、淮海戏、邳州年画、沛县武术、徐州香包等。吴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吴文化是中华民族史的重要部分,在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具有清新气息、柔美风格、鲜活灵性,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等显性特征。淹城遗址、苏州古城、苏州文庙、太平天国忠王府、三星村遗址、惠山寺等是吴文化中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吴地工艺门类齐全,据不完全统计有12大类近100种,主要有苏绣、宋锦、缂丝、紫砂陶器、惠山泥人、檀香扇、常州梳篦、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形成于苏锡常地区的戏曲主要有昆曲、苏州评弹、锡剧、苏剧等。金陵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中心。东晋至南朝的300年不仅使得长江流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金陵文化,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而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极一时的秦淮文化,不仅反映红粉文化、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秦淮河上,朱自清、俞平伯曾同时泛舟又同时写下内容不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历史名篇。淮扬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淮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淮扬文化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龙虬庄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阁、御码头、隋炀帝陵、大明寺等;扬剧、木偶戏、扬州弦词、扬州清曲、扬州漆器、扬州玉器等为世人所熟知。

    江苏的地域文化除了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4个主区,还包括4个亚区。一是地处金陵文化、吴文化和淮扬文化结合部的镇江文化(京口文化)。镇江文化融汇吴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为“多元积淀型”,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多样的特点。二是地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结合部和我国南北文化结合部的淮安文化。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贯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点的运河文化也随之而生。三是地处海派文化、吴文化和淮扬文化结合部的南通文化(江海文化)。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襟江负海,南风北韵。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交汇互存,形成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江海文化。四是远离各文化主区、特色显著的盐城文化(海盐文化)。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在南有吴越文化、北有楚汉文化的历史条件下,海盐文化位于南北文化过渡带,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文学西汉淮阴枚乘是汉大赋的开山祖师,被后人推崇为“文章领袖”。南北朝时期,刘勰在南京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盛行于梁、陈间的宫体诗,追求声律上的和谐美与韵律上的回旋美,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唐江都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韵律和谐婉转,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南唐后主李煜词作极富感染力,后人尊之为“词圣”。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享誉世界,和它们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也与江苏有割舍不断的联系。近代以来,产生朱自清、叶圣陶、钱钟书等著名文学家。

    江苏民间口述文学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三部集成(故事、谚语、歌谣)的编纂过程中,全省收录2亿多字资料。流布于镇江地区的白蛇传传说、宜兴地区的梁祝传说、东台和金坛地区的董永传说,为我国三大民间传说的发源地之一。苏州、无锡地区的吴歌、靖江宝卷和上述三大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术江苏绘画艺术以山水画、水印木刻画和水彩水粉画见长,被称为“江苏三水”。东晋无锡顾恺之善画人物,尤善点睛,有“画绝”之称。陆探微“一笔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王羲之书法艺术出神入化,后人尊为“书圣”。梁吴县张僧繇擅作壁画,成语画龙点睛就和他有关,其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唐苏州张旭运笔纵横捭阖,连绵回绕,气势夺人,世人尊之为“草圣”。晚唐苏州杨惠之创“塑壁”新技法,被称为“塑圣”。常熟黄公望、无锡倪瓒和王蒙、吴镇并称为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居元四家之首,其《富春山居图》是纸本水墨的经典之作。清代江苏著名画家有王时敏等“四王”、龚贤等“金陵八家”、郑燮等“扬州八怪”。据统计,清代全国知名画家约5800余人,江苏一省就有2700多人。近现代则产生了以吴大澄、吴湖帆、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等为代表的一批书画艺术大师。

    音乐江苏素有“二胡之乡”的美誉,“江南丝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是其中代表作。古琴艺术在全国具有突出地位,先后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乐流派。全省流传下来的民歌有12800余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1399首,苏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广为流传。江苏音乐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高邮民歌,海门山歌,常州吟诵,太仓市的江南丝竹,连云港市的海州五大宫调,古琴艺术(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和镇江的梅庵琴派),淮安市楚州十番锣鼓,江都的邵伯锣鼓小牌子,常州的天宁寺梵呗唱诵,苏州的玄妙观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等。

    戏曲江苏戏曲艺术传统深厚,品种繁多,名家迭出。宋元南戏在苏州发展并形成“昆山腔”,经过不断革新,逐步形成一个新剧种——“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为“四大名旦”之首。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外来剧种主要有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吕剧等。新兴剧种中滑稽戏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泰兴、扬州等地的木偶戏也以其历史较久、艺术手段丰富而名扬海内外。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昆曲、苏剧、扬剧、锡剧、盐城的淮剧、淮安和连云港的淮海戏、南通的童子戏、徐州梆子、徐州市柳琴戏、扬州市杖头木偶戏等。全省各地在历史上产生过大小曲种50余种,现尚存有近20余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徐州琴书,南京白局。

    舞蹈江苏民间舞蹈种类拥有秧歌舞、花鼓舞、龙舞、狮舞、灯舞、傩舞、高跷等,都具有突出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有70多个品种,1600多个舞蹈。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高淳的东坝大马灯,邳州跑竹马,溧水的骆山大龙。

    建筑江南以石拱桥最多见,始建于唐代的石拱桥苏州宝带桥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庄、同里、盛泽等江南古镇,风格独特。中国古代最大的砖城南京明城墙,周长37.65千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砖城,比当时巴黎城大一倍。春秋战国时期园林已在江苏萌芽,私家园林最早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寺观园林。唐宋时期江苏园林已很繁荣,明清时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精巧秀丽的风格、虚实动人的意境、诗画般的艺术手法令人赞叹。江苏园林大多集中在苏州和扬州,具有宅第园林较多、石头文化丰富、建筑风格精巧秀丽等特点。

    饮食中国八大菜系中有苏菜。江苏菜系主要由扬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方风味构成,味正醇和。扬州菜又称维扬菜或淮扬菜,南京菜旧称京苏大菜,苏州菜古称吴菜。饮食、酒、茶起源早,且影响深远。江苏饮料主要是茶和酒两大类,茶文化集中于苏州地区。清代袁枚编写专著《随园食谱》。

    传统体育与杂技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盛行习武强身活动。秦汉时期,江苏民间佩剑练武和蹴鞠表演活动颇为活跃。江苏也是我国近现代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全国率先创设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体育科,并于1910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新时期以来,江苏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的特色项目“体育之乡”,如张家港市塘桥镇为“围棋之乡”、邳州市祁家村为“象棋之乡”等。江苏杂技历史悠久,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建湖县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其“十八团”(18个村)是全国著名的“三个半”杂技故乡之一。沛县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击剑、枪术、杂技等的表演,现已发展为十二大门派,民间武术活动广为盛行,为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建湖杂技、沛县武术、金坛抬阁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江苏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精美的特点。六朝宋时,南京就开始云锦生产。唐代,扬州成为生产唐三彩的重要基地之一。扬州唐城出土唐代青花瓷,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和三大玉雕重地之一,宜兴紫砂工艺发展成熟,名家辈出。全省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制扇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常州梳篦、扬州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徐州剪纸,苏绣、无锡精微绣、南通仿真绣、扬州玉雕、苏州玉雕、苏州光福核雕、无锡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苏州泥塑、丰县糖人贡、苏州灯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灯彩、邳州纸塑狮子头、徐州香包、扬州和秦州的扬派盆景技艺等,以及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京和江都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兴化的传统木船制作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丹阳和金坛的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扬州的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

    教育常熟的言偃是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有“南方夫子”“文开吴会”之誉。南朝时,南京在宋元嘉十五年(438)建立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并分专业招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梁武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识字课本。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书院,是北宋全国六大书院之一。泰州人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江苏教育水平臻于极盛。明代南京国子监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在代表古代教育最高水平的进士科考试中,江苏明代取中的进士占全国11.84%;清代取中的进士约占全国的11.1%,高居全国第一位。明代全国取中状元89人,其中江苏籍17人,占总数的19.1%;清代全国取中状元112人,其中江苏籍49人,占总数的44%。

    科技吴越时青铜器制造技术水平已经很高超,著名的干将剑就出自吴国工匠干将、莫邪之手,“吴钩”更被后来誉为举世无双的锐利武器。东汉末年的华佗在徐州行医时创用“麻沸散”,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东晋葛洪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是现代免疫学的萌芽,同时炼成80多种丹药,被后世尊为化学制药的鼻祖。南朝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1100年。中国古代的“五大农书”有两本为江苏人所写,即宋陈旉《农书》和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明郑和七下西洋的海船,多由南京龙江宝船厂建造,船上装有罗盘导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船。金坛名医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集医学之大成,与同时期的《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并称明代三大医学杰作。其他诸如沈括、黄道婆、蒯祥、徐霞客,以及近代的华蘅芳和徐寿、徐建寅父子,现代的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吴有训、周培源,当代的陈永康、张钰哲、熊毅、赵金科、杨廷宝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医药江苏历史上具有名医多、御医多、医学著作多的特点,历代名医千余人,御医、官医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500余种,形成苏州的吴门医派、常州的孟河医派、淮安的山阳医派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医学流派,涌现出以苏州的叶天士、淮安的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在中国中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民俗方言

    江苏位居长江和古黄河、古淮河入海口,又处大运河南下北上的咽喉地带,兼具江、黄、淮、运、海五水通衢的特点。在民俗文化上处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的东部,北受黄河中下游淳朴儒风的影响,西承神奇瑰丽的楚俗熏陶,南与热烈诡谲的百越民风相濡相沫,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因此江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礼仪习俗、信仰习俗等,和全国各地汉民族通行的风俗大同小异。

    在省境内部,长江把全省自然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大体上南部以稻作农业为主,北部以旱作农业为主。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形成江苏同中有异的民俗风貌。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吴人被发文身,轻死易发,崇尚武勇。六朝时,在北方士族集团的排挤压迫和清淡之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吴地武力强宗逐渐向文化士族过渡,江南的风气为之一变,崇文重教,俗尚阴柔。徐人原本不畏强权,为人刚毅,而在其血亲内部却仁爱柔顺。徐国灭亡后,其刚毅的文化特质后来为徐汉文化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雄豪。

    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时期,中国大致以长江为界分裂成不同的政权,淮河一线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江淮之间则变成缓冲地带。在这种局面下,南北双方的人民实际交往受阻,鸡犬相闻而隔膜渐生。加之南宋到清末六七百年间黄河夺淮,苏北的自然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苏北民风又在雄豪中滋生出粗犷的文化元素,和苏南民风愈益呈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同样是武,江南睿智儒雅,长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江北叱咤风云,惯于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同样是文,江北汉赋称雄于前,写得巨丽壮美,气势恢宏;江南散文、诗词闻名于后,写得精致缠绵,气韵生动。同样是小说,江北长篇的成就远胜于短篇,题材常为广阔的社会,人物形象多是英雄豪杰;江南短篇的成就远胜于长篇,题材常为爱情、家庭,人物形象多是才子佳人。同样事关生产、生活,苏北人重农事,安土重迁,淳朴可爱;苏南人重工商,缫丝织布,心灵手巧。同样是饮食民俗,苏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苏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饮酒。同样是游艺习俗,江南注重观赏性、娱乐性,江北则注意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也重视功利性:江南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江北盐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东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观赏也可食用;元宵节江南的花灯玲珑多姿,徐州丰沛及连云港等地的面灯不但可以照明、观赏,而且还是农历二月二青壮年强身健体的传统食品。

    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目前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徐州子房山庙会,宿迁皂河庙会等。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省分为3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本区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扬淮片包括扬州、淮安、盐城、连云港(除赣榆)和镇江市区、丹徒、句容、泗阳、泗洪、沭阳;南京片包括南京市区、江宁、溧水、浦口、六合;通泰片包括泰州市区、姜堰、泰兴、兴化、东台、大丰、南通市区、如皋、海安、如东。响水、滨海两县沿海地区有山东移民。大丰市有吴语区移民。洪泽县有徐州移民。句容市有河南、湖北移民。

    吴方言区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镇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本区分苏州、常州两片。苏州片包括苏南东部的常熟、太仓等市县和江北的海门、启东;常州片包括苏南西部的宜兴、高淳等市县和江北的通州、通东话。宜兴有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移民。丹阳、溧阳有河南、湖北移民,数量多较集中。昆山有江淮方言岛。

    北方方言区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的一部分。本区分徐州、赣榆两片。徐州片包括徐州市区、铜山、丰县、沛县、邳州、新沂、睢宁、宿迁、宿豫;赣榆自为一片,特点较为接近山东胶东方言。该区方言与山东、河南方言较接近,按其语音系统属于中原官话。赣榆县、沛县有山东移民。

    全省三大方言区地域分布集中,但不完整,分属官话大区和吴方言区,且均偏在一方,方言区之间有很长边界线。江淮官话与吴语在江苏境内的交界大体以长江为界,但边界线并不与长江完全重合。江北启东、海门、通州(部分)、靖江(部分)仍说吴语,江南南京、镇江等地已属江淮官话。溧水、句容、金坛、丹徒、丹阳、靖江、通州为官话与吴语交界地带。边界线上方言交互影响,语言现象复杂多样。如溧水、金坛两地原本都属吴方言区,但半个世纪以来,江淮方言逐步渗入,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方言,公共交际不再说吴方言;老年人之间及农村还有吴方言存在,但已日渐衰微。

    城镇和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过渡现象丰富多彩。一县之内在语音上有很大差别。如泗洪县入声字,自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入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入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市浊辅音,自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话”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片,说原籍方言,形成大小不等方言岛,并与周边方言同处边界线上,方言岛人数少,处在包围之中,方言岛内双语制,岛内外方言都会说。全省有方言岛数十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水、滨海、大丰地区和苏南丘陵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

    全省25个中心城市,语言影响较大,分别是:苏州、吴江、常熟、无锡、常州、海门、丹阳、高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阜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安、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其中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可作为7个方言片中最具代表性方言点。丹阳、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属交界地带方言,语言现象比较复杂。

    十一、名胜古迹

    江苏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大江南北。江苏风景名胜以“青山衬秀水、名园依古城”而驰名中外,自然景观具有“山水组合、以水见长”的鲜明地方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相互依托与结缘,形成江苏风景名胜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江苏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千百年的发展演进中,江苏风景园林逐渐形成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独特的造园技艺。其悠久历史可上溯6000余年,2500年前太湖之滨诞生为吴王夫差与西施游乐而修建的离宫别苑。苏州完好地保存着数量众多、艺术品位极高的古典园林。

    至2015年底,江苏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分别是:太湖(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列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南京钟山、扬州蜀冈—瘦西湖、连云港云台山和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风景名胜区。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7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75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7%。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家,居全国第一。

    江苏是文物大省,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门类齐全,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各地,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据统计,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万余处,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00多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

    江苏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处。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南京明孝陵被增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项目。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江苏段是最重要组成部分,扬州是申遗牵头城市。江苏有明清城墙(南京城墙)、江南水乡古镇(甪直镇、木渎镇、同里镇、震泽镇、黎里镇、沙溪镇、周庄镇、千灯镇、锦溪镇、凤凰镇、惠山镇、荡口镇、孟河镇)、无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共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至2015年底,江苏共有1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泰州市、常州市。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座、中国传统村落26个。

    (供稿:朱崇飞)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