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158—241),字幼安,三国魏高士,北海朱虚(治今临朐东南;今安丘县有管公乡)人,春秋时齐相管仲之后。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公元183年(东汉光和六年),平原人华歆慕管宁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园得金”,管宁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管宁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面露慕色,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他把席割开,与华歆分开坐,并说“子非吾友也。”此即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锄园得金”。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管宁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公元223年(黄初四年),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管宁。在辽东居住达37年的管宁,立即同全家乘船还乡。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积年所赠礼物一并归还。回来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整日闭门攻读,勤奋著述。文帝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华歆让位给管宁。明帝下诏,说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但管宁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小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明帝只好让他返归田庐。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但正在这时管宁病故。
后人称他为“高士”、“隐逸”。宋代苏轼说:“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间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终身不屈,不得而杀,余以为贤于文若(荀彧)、文举(孔融)远矣。”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临近5村均以“管公”名村。
(来源:潍坊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