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云,明万历七年(1579)出任盐城县知县,万历十三年(1585)卸任。他在盐城任职6年多的时间里,赈济灾民,疏浚射阳湖,另辟盐城南门迎薰门,建西书院,主持编纂第一部《盐城县志》,留下许多惠及后人的业绩。
明·万历《盐城县志》是盐城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此后,清代、民国几次修订《盐城县志》,均以万历《盐城县志》为本。明代的地方志,世间少有流传,万历《盐城县志》的,是罕见“传本”,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为今人寻根盐城文化提供了依据。
杨瑞云在《明史》无传,《盐城县志》《粤大记》《广东通志》《粤东诗海》等志书、诗文集中虽有其零星记载,但都过于简略。笔者不揣谫陋,旁搜博采,试对其生平事迹略做考证。
家世与生年考
杨瑞云字肖韩,是广东南海人,役籍是民籍,曾祖父杨荣,祖父杨绅,父亲杨佐,杨瑞云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弟名杨瑞星,有一族兄名杨锡。万历二年(1574),杨瑞云中进士甲戌孙继臯榜。
晓杨瑞云的曾祖父、祖父都没有做过官,直到其父杨佐才有官身。杨佐曾入赵贞吉幕,后从学于湛若水,历任西南边职,为官清正干练,颇具吏才,这些对杨瑞云以后的成长和仕宦具有一定影响。
明代地方儒学的生员,可分为府、州、县的廪生、增广生、附学生。其中,廪生的地位最高,即使是学校的教官,也必须颇为客气地称廪生为“斋长”;增广生的地位次之,但因有限的数额,却又高于附学生员,杨瑞云即是府学增广生。登科录中还保留了考生治经的信息,明代士子一般是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选习一经的,杨瑞云研究的是《诗经》。
在明代科举各级考试中,乡试竞争是最为激烈的。据学者考证“成化至嘉靖间,全国生员大致在25万~35万之间,而同期全国乡试实际平均录取率大致为4%”,张居正也曾说:“遇乡试年份,应试生儒名数,各照近日题准事例,每举人一名,取科举三十名,此外不许过多一名”,即乡试中举的比例在万历初年时,被设定在三十取一,而会试中进士的录取率为十取一,故时人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明代的李东阳、张居正16岁中举,已被世人视为不世出的“神童”。如果按登科录所载杨瑞云中式年龄为三十二岁推算,杨瑞云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如此一来,杨瑞云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乡试榜中举时才13岁,显然不合常理。其中举时年龄为20岁~30岁之间应比较正常,以此推断其出生时间应为1530年前后,约在1525~1535之间。
在盐事迹考
万历七年至十三年,杨瑞云任盐城知县。他上任时正值万历五年洪水过后,县内疮痍满目,史载“淮水大溢,民庐漂没殆尽。百姓逃移者三分之二”,又赶上饥荒,一时饿殍枕藉,哀鸿遍野。杨瑞云有《盐渎行》一诗记录的即是此时的情景——
万历七年(1579)至十年(1582),他先后多次筹措赈灾银、减免田租并发放积谷赈济饥民,并为灾民解决幼畜、生产工具等困难,鼓励流民复归,共招抚流民3461户9696人。万历八年(1580),为防海潮倒灌,他在盐城东门外修建了石达闸,保护了范公堤内的农田不遭海水浸淫。万历九年(1581),杨瑞云上报都御史凌云翼,呈请疏浚射阳湖,得到朝廷批准,拨银三千两。杨瑞云亲自勘查,督工开浚,将湖水由庙湾新丰处入海,使积水始有所归,减轻了水灾的频次与祸害。百姓为彰其功德,在射阳湖畔建“杨公墩”以示纪念。
当时盐城城池只有东、西、北之朝阳门、安泰门、拱斗门,唯无南门。而城中居民多集中在东南方向,生活出行很不方便。万历八年正月,杨瑞云决定增开南门,上建楼阁三楹,楼广五丈,高二丈五尺许,题额曰“淮扬一览”,盐城古八景之一的“杨楼翠霭”即为此楼。城门内建青云桥,门外建跃龙池,池广五丈,长十丈,池南建迎恩亭,亭四面接水。万历九年十一月,南门建成,史称“楼橹门亭,壮丽炫耀,为东南巨观,诸郡邑门无与比焉”。
万历八年,建潘公生祠,纪念工部尚书兼总督河道大臣潘季驯。万历九年,重修关王庙和范公祠。万历十一年(1583),重修陆秀夫祠,杨瑞云撰写《重修陆丞相祠碑记》并赋七律诗《陆丞相祠》以铭,诗云——
同年,建便民仓91间,积存稻谷以备荒,并重修养济院,使孤老无靠者有所养。万历十二年,重建西书院,书院有正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三间。
此外,杨瑞云还设局撰修县志,并请他的进士同年盐城人夏应星作为总纂。万历十一年春,《盐城县志》刻印问世,是志为官修第一部盐城县独立志书,也是现存于世最早的一部盐城县志。全志分地理志、建置志、民事志、秩官志、名宦志、选举志、人物志、纶音志、艺文志9个部类,共10卷,记录了盐城地区自西汉至明万历年间一千六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变迁,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后人称赞杨志“几于辟鸿蒙,造草昧”。
杨瑞云在盐城的六年多的时间里,勤政爱民,百废俱举,深受盐城百姓爱戴,史载“溯邑前后吏治,当以公为最”,留下其仕宦生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宦历考
对于杨瑞云的仕宦经历,《粤大记》记载“杨瑞云,南海县人,知县,户主事,降运判,府通判”,但具体任职时间不详,现据各地方志进行考证如下。
万历三年(1575)至四年(1576),杨瑞云任正七品华亭知县。《华亭县志》载“杨瑞云,南海人,进士。万历三年任。杜伸,黄冈人,进士。万历四年任”,又“明制知县一人,秩正七品”。万历三年五月底,受风暴潮侵袭,华亭县内的漴缺、白沙两处海塘溃决,海潮漂没庐舍,流溢四境,并造成农作物枯萎。杨瑞云与松江知府王以修等人醵资修筑新捍海塘,新塘“长八百五十丈有奇,高厚各一丈五尺,趾加厚二丈,川原底宁。行其上者若坦途,耕于其内者若倚平冈,不复虞咸潮之入也”,事见徐阶《华亭县修筑捍海塘记》。
古代修筑海塘图
杨瑞云任华亭知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万历四年至万历七年,在杨瑞云任盐城知县前有三年的宦历空白。推测应是万历四年时杨母黄氏去世,杨瑞云丁忧去职回乡守孝。万历七年(1579),杨瑞云守丧期满后起复,任盐城知县。欧大任有《送杨肖韩补令盐城》一诗,描写出此时盐城水患猖獗及百姓对杨瑞云早日前来治水的期盼之情。诗云——
万历十三年(1585),杨瑞云从盐城知县升任正六品户部主事。欧大任《送杨盐城肖韩召入户部郎》一诗,称赞其在盐城知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百姓歌颂,保全了一方平安。诗云——
古代治水
万历十五年(1587),杨瑞云从户部主事被贬官为两淮盐运使淮安分司盐运判官,并一直任职到万历十七年(1589)。万历《扬州府志》载“淮安分司判官杨瑞云,广东南海人,进士,万历十五年任。周礼,湖广江陵人,万历十七年任”,明陈是集《溟南诗选》中有《送杨肖韩计部谪判两淮》一诗,诗中“官领均输出帝州”“盐铁且从文学议”等句可证其事。在盐运判官任上,杨瑞云化解了通州灶民因饥荒引起的民变,对饥民进行了妥善安抚赈济。
卢龙云有《送杨肖韩民部谪陕州》诗——
可知杨瑞云因为流言中伤被贬官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查光绪《陕州直隶州志》,杨瑞云曾任陕州通判,时间应在万历十七年后,这是能查询到的杨瑞云最后担任的官职。杨瑞云应在陕西通判任上因年老多病辞官还乡,时间应在1590年以后。
在杨瑞云近二十年的仕宦生涯中,除担任过两年左右的户部主事外,其他时间一直在地方任职,期间赈灾民、修水利、兴教育,政声卓著,《粤大记》称其“居官所至,赫赫有声”,堪称循吏。
晚年事迹考
杨瑞云的晚年生活可从区大相《访杨肖韩丹室戏赠》一诗窥见一斑,原诗题下有注——
据此可知杨瑞云晚年因为老病辞官归乡,醉心于求仙问道,并经常给人施舍药物。他喜欢通过拔除白发和白须的方式,向别人验证自己学仙的成果,还擅长各种医卜、星相等方术杂技。
区大相还有《答杨肖韩》尺牍一通,全文曰——
可知此时杨瑞云和黎惟仁、黄公绍等人均已年老卧病,行动艰难,区大相在信中还以晋人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和陶渊明“虎溪三笑”之事宽慰他。
另游朴《题杨肖韩书室》一诗内有“案上椷多《招隐》赋,门前客是问奇来。清朝麟凤无遗网,莫谓山斋可凿坏。”句,也可见杨瑞云晚年退隐家乡,潜心玄修的生活姿态。
退居家乡后杨瑞云还曾与郭棐、王学曾等一起倡建琶洲塔。万历二十四年(1596),光禄勋丞王学曾首先倡议在琶洲兴建风水塔,以锁住珠江的出水口,为省城营造藏风聚气的形势。他邀请郭棐、杨瑞云等去现场察看,后选定琶洲作为塔址。
袁昌祚《琶洲鼎建海鳌塔记》一文记载——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动工建塔,杨瑞云、郭棐、王学曾三人负责整个工程的谋划和开支,施工期间三人曾多次到现场督视。万历二十八年(1600)琶洲塔落成,相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光如白日”,所以琶洲塔又叫“海鳌塔”。
最后,我们粗略勾勒杨瑞云生平,可知其生于1525~1535年左右,1555年中举,1574年中进士,历任华亭知县、盐城知县、户部主事、淮安分司盐运判官和陕州通判等职,约1590年后辞官还乡,晚年醉心修道学仙之事,卒于1600年后。
参考文献:
1. 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J].史学月刊,2006,(12):24-26.
2. 张居正.张太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98.
3. 阮元修,陈昌济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卷三十三[M].清同治三年(1864)重刻本.
4. 程国栋原本,黄垣续修,沈俨纂.(乾隆)盐城县志:卷十一[M].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5. 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
6. 程国栋原本,黄垣续修,沈俨纂.(乾隆)盐城县志:卷十一[M].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7. 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131.
8. 冯鼎高等修,王显曾等纂.(乾隆)华亭县志:卷八[M].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9. 王新命等修,张九征等纂.(康熙)江南通志:卷十四[M].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南通志局刻本.
10. 杨洵修,徐銮纂.(万历)扬州府志:卷十一[M].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
11. 沈乃文主编.明别集丛刊:第五辑93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3.民国二十年印本.
1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155.
13. 赵希曾等纂修.(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五[M].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4. 区大相.区太史诗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7:282.
15. 区大相.区太史诗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7:492.
16. 阮元修,陈昌济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卷三十三[M].清同治三年(1864)重刻本.
(滨海县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