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梅关古道:一千年前的赣粤高速

赠岭上老人

宋·苏轼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古代中原进入岭南的通道主要有三条:一条是湘江—灵渠—漓江—桂江道,一条是潇水—贺江道,一条是大庾岭—浈江道,也叫梅关古道。其中梅关古道是唐朝之后中原进入岭南的最重要陆路通道之一。

 

梅关古道从梅关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赣州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好象一条彩线,贯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形成了一条水陆连运的交通线。

 

梅关古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古道之一

历史上不少中原士宦、世家望族,由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播入南粤,在开发岭南的历史上,梅关古道起了重大作用。

一、地名由来

梅岭的地名由来与历史名人梅鋗有关。据史籍记载,梅鋗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因避战乱,率领族人举族南迁,溯赣江而上,最终定居在赣粤交界处的台岭地区。秦末,梅鋗追随番君吴芮起兵反秦,因功受封“十万户”。汉初,梅鋗奉命征讨南越国,因中埋伏战死沙场,遗体葬在台岭。为了纪念梅鋗,族人在岭上广种梅树,在岭下修建“梅将军”祠,并把台岭改称为梅岭。梅鋗派兵修筑的两个关隘则分别称为“大梅关”、“小梅关”。

二、开凿古道

公元前214年,赵佗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又称秦关,是梅岭最早的关隘,赵佗占据岭南自立,切断此路,后年久失修。到唐朝,宰相张九龄奉旨重修此路,现在的梅关古道基本保留了唐重修后的模样。

古道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广州等地客商货物由水北上到雄州,经古道运往岭北;由岭北南下的客商货物,则由陆路经古道运到雄州,而后转水运往广州等地。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梅关古道繁荣起来了,成为一座“南来车马北来船” “十部梨园歌吹尽”的十分热闹的商业城镇。

 

北侧古道宽2—4米,长8公里,全部以青石鹅卵石铺砌而成,可谓是古代的“赣粤高速”。自五代至两宋年间,随着岭南行政重心东移广州,客家先人正是通过这条“高速”,从原来的聚居地江西鄱阳湖、赣南一带,经过梅关进入两广,形成客家群落。

三、江山留胜迹

西汉年间,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取道梅关出兵岭南,平定南越国的叛乱,并留庾胜将军驻守在此。

北宋苏东坡被贬正是从这里去的惠州,当他遇赦北归时再次经过梅关,看着满山满坡的红梅,联想到自己终于以垂老之年,还能脱离苦海,活着回到岭北,不由感慨万千,作诗一首: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明代汤显祖二过大庾岭,在岭下的南安府写下了千古绝唱《牡丹亭》。

王阳明曾在这里平定叛乱,镇抚赣南,晚年北归再次经过梅关,病逝于岭北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

陈毅元帅当年曾转战于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留下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后记

近百年来,特别是粤汉铁路、雄余公路开通之后,梅关古道为现代交通线所代替,失去了南北交通孔道的地位,但梅岭两侧毗邻乡村走亲串戚的人,来往于古道的还不少,在节假日尤多。

(资料来源:江西方志文化丛书等)

  (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