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漫谈平望市河

 

平望市河

以前,平望人称纵穿镇区的古运河为前溪,称与古运河并行的市河为后溪。清道光《平望志》上载,后溪“当莺脰湖之湍,一由泄水桥,一由太通桥,过开泰桥,合草荡四港之水,出长老桥,入于运河。北流为沟渎(即耕读村),西分韭溪,出太湖东,分出唐家湖。”

 

清道光《平望志》载后溪

 

清里人公辑《平望镇志》载《殊胜晓钟》图

这段文字中的泄水桥,位于西塘街,南受莺脰湖之水,宋淳熙十四年(1187)建。元至正年间,邑人孙五重建。明崇祯年间,又重建,系条石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水泥平桥。该桥往北为荷花池,再往北为横港,右转为螽斯港;荷花池往东为寺浜,向前直至连接南河西街与护僧街的寺浜桥。“寺浜”“寺浜桥”中的“寺”即指附近的殊胜寺,“护僧街”中的“护僧”也是与此寺关联。殊胜寺为江南名寺,初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由权相蔡京于政和年间(1111—1118)奏请朝廷赐额。后历代重修重建,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此后,该寺再未重建,只是残留下一些房舍,平望人称之为“和尚院”或“和尚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平望西塘街小学幼儿园的用房。直至1972年,在殊胜寺遗址上尚矗立着一株粗有数围、高达百尺的古银杏树,可惜的是当年被锯掉,用作当地机械厂木模车间之材。

 

清光绪《平望续志》载古观音堂

太通桥,为平望著名的古石桥之一,位于平望市河南端,连接扇子街与南大街,宋庆元三年(1197)建,端平元年(1234)毁,元大德十年(1306)由范月池重建。明正统六年(1441),巡抚周忱重建,桥的规模予以扩大,以利船运。嘉靖三十四年(1555),抵御倭寇而毁。万历二十六年(1598),僧人德平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和光绪三年(1877)重建、重修。1975年拆毁,在桥南40米处另建钢筋混凝土桥,名劳动桥。太通桥西堍原有一座古观音堂,相传一尊观音石像浮至这里,于是建此堂。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香火颇旺。至今,太通桥桥台的石基仍存。

 

新桥

开泰桥,也跨平望市河主干道,一名新桥,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清嘉庆年间重修,光绪三年(1877)里人募修,易石为木。1955年改建为石级水泥桥。开泰桥西侧是螽斯港,上有永宁桥。

 

进平望火车站的号志

 

平望火车站站屋和厨所

草荡,即指西草荡。该荡水颇浅,大多数地方水深不到一人深,故是一个天然的泳场。笔者就读平望初中时,学校就曾在那里多次举办游泳活动。西草荡的东侧是原苏嘉铁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其路基尚存,当时路基上的铁轨和枕木虽已无踪影,但石子尚存一些。路基旁是烧野米饭的佳处,笔者儿时与伙伴们多次在那里搭灶野炊。后为扩大耕地面积,路基逐渐被扒平。1977年,仅剩南侧的原平望汽车站西的一段路基也被扒平。西草荡也于1979年被围垦。

 

清道光《平望志》载水瓶庵

四港,约指石家港、螽斯港、横港和南斯港。现这四港,除石家港外均已填没。石家港畔原有一座水瓶庵,此庵虽不大,但在平望的影响是颇大的。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平望要出朱天会,此会是平望最大的庙会,由镇上二十四坊的当方人轮流主持向全镇各界人士募集出会的费用。四月十四日到十六日在大王庙场上搭台演戏。此时,四邻乡民,各路商人,都前来看戏、做生意,煞是热闹。出会之前,善男信女们先到水瓶庵朱天菩萨前焚香点烛,跪拜一番,然后,将这位菩萨换上新装,抬上轿子,由八个人抬着,轿前轿后是一支由镇上各界人士组成的长龙队伍。队伍中,有不少提香和敲锣打鼓的人。游行出会的队伍要绕镇走一圈。一路行去,锣声喧天,鞭炮齐鸣。会龙所到之处,街道两旁挤满观看的群众。出会到终点,便到了戏场头。戏要直演三天,结束后,人们仍将朱天菩萨抬回石家港水瓶庵。

 

清光绪《平望续志》载艺英书院

螽斯港北岸原有艺英书院,本为义学,由当时震泽县令陈和志奉苏州府牒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在吉祥庵故址上改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震泽知县王树棻带领士商募建。同治五年,当地人吴沐三募建院内的养正堂及花厅。江苏巡抚吴元炳和震泽县令王树棻分别作记。光绪三十年(1904),原艺英书院改为平望高等小学校。民国成立后,改为平溪乡立第一初等小学。后更名为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县立平望小学和县立螽斯港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称河西街小学。现为平望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所在。

 

长老桥

长老桥,位于平望市河东北端与古运河交界处,初建无考,明成化八年(1472),知县王迪重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隆庆四年(1570),僧人德慧和里人孟霖重建。隆庆十六年,僧人无隐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又重建,改为三孔。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江县令傅廷兰和震泽县令牟钊率当地人氏重建。1967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老桥北堍原建有一座敌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倭寇入侵浙江,继来侵扰吴江,总兵俞大猷、兵备参政任环等阻战于平望莺脰湖。六月十四日,倭寇由烂溪至平望,知县杨芷督水师与其交战。谍报称倭寇自嘉兴驾船百余艘向北侵扰,杨芷为抵御敌寇计,断平望镇北的长老桥,阻止其势,并在桥旁建造一座敌楼,以成犄角之势。不久,倭寇来犯,面对坚固的工事,大败而逃,而桥北无一矢之患。这座敌楼后来塌圯,当地人士在其遗址上建造了一座供奉武圣的庙宇——关帝庙。

 

中木桥

在平望市河上,太通桥与开泰桥(新桥)之间有中木桥,顾名思义,此桥位于市河中段,为木结构,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里人募建,光绪十二年(1886)塌圮,重又募建。民国20年(1931)募修,为石级木桥。民国31年,改建为木质平桥可通汽车。196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更名为人民桥,现为通运路上的主要桥梁之一。

 

北新桥

开泰桥北侧有北木桥,也为木结构,1963年改为水泥桥,现名北新桥。北木桥向北,西侧是石家港,上有迎旭桥(石家港桥);再往北是东溪河,该河上有东溪河桥,建于民国22年(1933),系苏嘉公路桥梁,后易木为水泥,1968年苏嘉公路改道后为人行桥。

以前,平望市河是镇上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凡农民上街、店家买卖等船只都停泊或往来其间,民国14年(1925),曾予疏浚。河东岸从南至北,为南大街和北大街(以中木桥为界),是镇上主要的商业街;河西岸,从南至北,为扇子街东头、南河西街和北河西街,相对河东岸来说,这里的商业活动要差一些,但扇子街上商店鳞次栉比,且该街与西塘街连成一体,是镇上又一重要的商业街区。现南大街临河的建筑虽已拆毁,但上岸建筑仍予保存,且北大街两侧建筑均予保存,因此,浏览其间,仍可感受到昔日平望老街的绰约风韵。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来到东溪河畔,仍可看到融清末建筑与民国建筑于一体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王宅,在那里更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沧桑感。

王宅分南北二路,坐西面东,分布总面积为1140.72平方米。北路为两进一园,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第一进后原有一座砖雕门楼,门额为出自《宋史·王旦传》中的“三槐留荫”,为平望镇人、曾任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礼部、兵部侍郎和内阁学士的殷兆镛所题。南路为二进,均为二层楼房,体量颇大,甚有气势,建于民国26年(1937),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外檐装饰考究,刻有人物、花卉雕刻等图案。王宅在具有较高建筑价值的同时,也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王宅的主人王氏为平望望族,祖业行医。王振欧(1920—1951),继承父业,善治疔疮。民国36年(1947)任平望镇镇长。1949年初,王振欧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开导下,深明大义,进行多方面活动,为平望解放和保卫地方安全作出了贡献。其弟王振世,为原台湾邮电要员,为恢复台海两岸关系作出过贡献,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平望,与亲人团聚。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