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老成都蜕变的记忆——东门发展史

1200多岁的合江亭,见证了最早驶往东吴的征帆。800年前,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成都,也由衷地赞叹道:“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曾经,杜甫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那时候的成都东门,诗酒风流。清朝年间,成都东门就因为坐拥码头而形成了繁荣的商圈。那时候,无数的物资通过锦江东水津渡码头运送到东大街。

那时候的老东门,是成都最繁华的地方。锦江之上,船来船往,一派江南景致。成都也有了蜀中江南的美誉。繁盛的经济带来了近代文娱活动的兴起,人们沿江喝酒、吃火锅、进出梨园,唱曲听戏。这里也逐渐形成了成都最早的酒吧街——九眼桥。

东门的扩张,要从60年前说起,那时候二环边上还是一片农田。一群来自东北的建设者,在贫瘠的东门,用勤劳的双手修建出了成都最早的工业王国——420厂。

那时双桥子基本都是厂子的天下,随处可见的都是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420厂有3个职工幼儿园,还有职工小学、初中和高中。俱乐部旁边有个标准的篮球场,对职工开放。

如今的双桥社区,已经很破旧。上个世纪的工厂宿舍楼,如今也有了历史的气息。一下雨,宿舍楼门口的道路便是一片泥泞。

随着时间的发展,从玉双路到万年场再到水碾河,川棉一厂、420厂、无缝钢管厂、配件厂,热电厂......悉数从历史的舞台中退幕。

食堂不见了,坝坝电影不见了,灯光球场的交谊舞不见了,录像厅不见了...但那些和青春奋斗有关的物事,永远鲜活在人们心中。成都东门,不仅是一部工厂消亡史,还承载三线建设者们的青春芳华。

沉寂的东门再次惊艳人们的眼球,是它以更年轻的姿态东山再起的时候。东郊记忆,这个“中国的伦敦西区”,从废弃的工厂摇身成为成都最牛的文创园区。水碾河的U37,现在变成了艺术家的聚集地。东门的锈与骨,逐渐长出了崭新的纹理与肌肤。

东门市井,再现了李劼人《死水微澜》中老成都的风貌。黛瓦灰砖的公馆建筑,贩夫走卒的集市广场,惬意悠然的茶馆......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游玩打卡。老成华国税局的办公楼,蜕变成了猛追湾故事馆和几何书店。改造后的香香巷也成了众多年轻人的夜宵圣地。拟建中的成都港,也将恢复成都河道的部分水运功能。未来的成都东门,将会重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胜景。

  (来源:“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