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扬州是个好地方”,究竟好在哪里?

扬州是我国古代极少的通史式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多次来到扬州。清代孙洙选《唐诗三百首》时对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批注为“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扬州的“专利”。杜牧在扬州为官多年,喜宴游,“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离开扬州后,“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吴中四杰”之一、扬州人张若虚,更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正是当时扬州南郊曲江一带江滨月下夜景的艺术再现。

说“扬州是个好地方”,不妨再看看几块重量级的“大招牌”:1982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联合国人居奖、世界运河之都、2019年世界美食之都、2019年东亚文化之都……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扬州出美女”,其实扬州更出名水、名城、名人、名食,可谓一身“名牌”,既宜业,又宜居。

现在,许多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游客走进扬州大街小巷,寻觅“心目中的扬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格局、肌理和文脉完整保存,成为全国古城保护的样本,扬州古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原来是唐代的一个码头,因盐商集聚成市。节假日游人如织,“不到东关街,枉来扬州”,成为许多游客的共识。扬州是一座休闲式的城市,许多人过着“早上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沐浴)”的生活,而这正是当年盐商生活的写照。不难看出富足、风雅、精致早已成为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特质,而这座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城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扬州人用“工匠”精神和技艺,以水润城,以城融水,谱写了运河、古城和居民共治共享的动人乐章。

邗沟是我国史籍中最早明确记载的运河,而扬州是我国唯一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明确记载: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需要将水军和粮草运送至北方,于是从今扬州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形成了南起长江边的扬州,北至淮安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的人工运河邗沟,而邗沟因为在邗城脚下而得名。开通邗沟的最大贡献在于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成为南北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据此,扬州城与邗沟同龄。

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沿海已经产盐。司马迁在《史记•刘濞列传》中记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汉书》记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濞所建。”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封地的滨海平原大量产盐,由于盐场分散,外运困难,迫切需要开辟水上通道,于是刘濞借鉴夫差的做法,于公元前195年开凿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泰州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

《海安县志》记载为“自扬州湾头经海安至三十里墩,计长一百九十五里”。这是上官运盐河之始,西通扬州、泰州,东达海滨,是重要的东西水上通道,不仅有舟楫之便,而且有灌溉、泄水之利。后人又逐步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古代南通、盐城境内有许多盐场,海盐经过串场河进入运盐河,途经泰州、扬州、真州(今仪征)入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区。

由于产盐、运盐获利甚多,两淮盐场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产量最大的盐场。运盐河作为淮盐外运的主要通道,对国计民生以及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670万石之多,当时“盐课居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扬州仅盐税一项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两淮盐税甲天下。” “扬州繁华以盐盛”。

由于运河是国家的“命脉”,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保护和利用运河,并瞩目于扬州。历史上对扬州最钟情的皇帝恐怕要数隋炀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为征伐江南的陈国,便于舟师进军,开挖了山阳渎(今称三阳河)。第二年,又以20岁的杨广等为行军元帅,分八路攻陈,次年正月灭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广任扬州总督镇江都前后十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江南的稳定和发展。隋炀帝即位后,开通济渠、开拓邗沟,又开永济渠和江南运河,长达四、五千里,实现了南北经济文化大融合。隋炀帝把扬州作为陪都,建造了江都宫,自撰《江都宫乐歌》。第二次巡幸扬州住了近一年。隋炀帝三伐辽东后,国内矛盾激化,他还坚信“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公元618年,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扬州,被重臣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宫。2013年,在扬州曹庄发现隋炀帝墓,专家确认是隋炀帝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现成为国家考古遗址。

康熙、乾隆二帝曾先后六次下江南,时经运河从茱萸湾登陆驻跸扬州,由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扬州形成了以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等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个园、卢绍绪盐商住宅、汪鲁门宅、盐宗庙以及瘦西湖等都与盐商直接有关,占扬州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半壁江山”。乾隆行宫天宁寺陈列着乾隆《南巡记》碑刻,乾隆强调“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的宏伟志愿在于“勤心酬泽国”。自黄河夺淮以来,扬州一直是淮水走廊,灾害频繁。1758年,乾隆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工程,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归江河道排泄淮水能力大增,奠定了淮水东流归海转为向南归江的局势,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先后三次亲临金湾闸(1765年、1780年时年已70岁、1784年),足见其高度重视治淮工程,体恤民生。现在“七河八岛”成为扬州运河重要水利遗产,也是运河生态文化中心、城市“绿肺”。

正因为皇帝巡幸、盐商炫富,清代中叶,扬州园林进入了鼎盛时期,大小园林60余座。个园是嘉庆年间两淮盐商总商黄至筠(原籍浙江仁和,今属杭州)的家宅,为江南园林孤例和扬州明清园林的经典,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个园内有一副楹联“春夏秋冬山光奇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2006年,个园作为中国江南园林的唯一代表入选美国世界园。

瘦西湖是我国湖上园林的精品,作为运河的支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园林学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说园》说道:“瘦西湖妙在瘦字,本来瘦西湖是一私家园林群,其妙在各园依水而建,独立成园,既分又合,历历倒景,宛如图画。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他还写过散文《烟花过了上扬州》,“二十年来我来往扬州的次数真是无可计算,这对‘淮左名都’的风光,也算享受够了。”清代诗人刘大观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名山大川后,总结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至今被业内视为权威。

扬州系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城市,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2014年6月,扬州有6个遗产河段和10个遗产点被列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扬州成为运河沿线城市中世界文化遗产点最多的城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扬州成为江苏省唯一全域纳入规划核心区的设区市。

扬州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努力充当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力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扬州创新治城先治水的理念和实践,作为一种治水理水模式,被国家水利部予以推广。通过扬州闸引进邵伯湖水进入古运河,使得市区古运河活水长流,大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实现了活水全覆盖,进一步彰显了河(运河)湖(邵伯湖、高邮湖)城(古城)一体化的“水韵扬州”地域特色。

现在,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形成了“三带一廊”的格局,即高质量打造从邵伯到瓜洲、全长41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带;高标准打造从邵伯到六圩口门、全长30公里、总投资77亿元的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带;高站位打造核心保护区达34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带;高水平打造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湾公园内正在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明年“七一”期间,正式对外运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重要的地理标识和文化符号,为“扬州是个好地方”增光添彩。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