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最熟悉的上海地标,关于它你知道多少?

“政治”的广场

人民广场,一向被视为上海城市的心脏,同时也是上海市地理位置的零公里所在地,是城市中心的中心,被称为“上海零点”。它北依南京路,东傍西藏路,周边有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及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建筑,是上海的行政与文化中心;还有繁华的南京东路,热闹的西藏路,“文化一条街”福州路,可谓占尽了地理之便。

上海解放后,接管并收回跑马厅成为政府的政治任务之一。首先是上海市相关部门收集并编印了一份《跑马厅产权问题研究报告》,详细披露了跑马厅总会等外人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强占上海农民土地并利用跑马厅通过赛马开展赌博活动,以此压榨剥削中国人民的情况。此外,上海各大报纸也纷纷发表相关的报道和史实。通过这些舆论宣传攻势,跑马厅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象征符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收回跑马厅,制定了详尽和严格的规定,禁止跑马厅开展任何营业活动,征收各项税收,严禁其辞退中国职员,还以政府名义无偿借用跑马场地。在断绝了跑马厅财政来源后,跑马厅最终支撑不住,于1951年自愿交出所有资产和产权,持续近百年的跑马厅最终回归人民手中。对于如何使用跑马厅这片空地,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改建为“美丽的文化休憩公园和人民的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人民广场更多的是改建,真正意义上的修筑并不多。1951年修筑了一条横贯广场的人民大道,从西藏中路福州路口直达黄陂北路,长约600米,宽约23米。原来环绕跑马厅的那条水沟也被填平,外围的篱笆和栏杆也被拆除,并且在大道上铺设花岗石,两侧修筑柏油路,以便政治集会时游行队伍能够顺利行进。同时,在人民大道两侧建起24座13米高的华表式灯柱,上面装有96盏宫灯。1955年,在广场中央又修筑了一条宽128米,长160米的柏油马路,直通人民大道。最终,改建成的人民广场呈半圆形,东起西藏中路,西至黄陂北路,南临武胜路,北接人民大道,南北宽310米,东西长550米,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而此前跑马厅的体育娱乐功能彻底转变,人民广场的建成,成为市民休憩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场所。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上海在人民广场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市民大联欢,集会民众达到70万人。当天夜晚,广场上人山人海,设置在广场周边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东方红》等革命歌曲,现场的群众也和着歌曲的节奏而起舞,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热情和希望,这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争动乱的上海市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联欢活动,也是他们对于新中国生日最为隆重的庆祝。这场大联欢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多才结東,意犹未尽的民众才姗姗离去。几十年后,当时参与联欢的群众对于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当时现场民众表现出的谦让、礼貌和自觉,大家一起遵守和维护秩序,跳舞时当不小心踩到别人时,马上说声“对不起”,而对方亦很客气地一笑了之,甚至当有人不小心跌倒时,马上会有很多人过去搀扶,一切都显得热闹并有序。新中国的第一个生日,上海市民就在人民广场以这种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进行纪念和庆祝。

上海“零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的时间里,因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家建设整体规划的布局,上海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在这30年里整体变化不是很大。人民广场除了用于当时较为频繁的集会游行活动外,通常也被市民用来作为各自兴趣练习和展示的场所。人民大道南边部分曾是年轻小伙子们踢球和运动的场地,虽然煤渣和泥水有时候会沾满全身,但并不影响孩子们运动的热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象棋擂台赛的比赛场,各路高手常聚于此,见招拆招,棋盘上见胜负。当然了,夏天时节,斗蟋蟀甚至成为当时人民广场一带的一道亮丽风景,来自浙江山东等地的农民还携带上乘蟋蟀,在人民广场一带售卖。至于卖工艺物件、瓷器古玩者,也多借助于人民广场的地理之便,寻找商机。

直到90年代,随着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上海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外滩、南京东路等旧时上海的标志性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一直被视为上海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自然也成为这场城市建设浪潮中最被关注的焦点所。

1987年,上海市规划设计院制定了《人民广场地面和地下综合规划方案》,设计了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上景观建设的整体方案。1990年,上海市领导又对人民广场的改建提出了“大手笔、高起点灯光好、绿化好”的总体要求,专家们以此要求为指导,又编制了《人民广场公园地区规划》,最终拟定了一个绿化面积为70%,设计有喷泉、雕塑等建筑物的新式人民广场。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又先后在人民广场周围新建或改建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建筑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广场集会功能开始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其休闲、文化和商业功能。

人民广场在规划新的整体布局时,采用了严格的对称空间标准广场的主轴穿过广场中心的“浦江之光”喷泉,而人民广场的主干道及地下商场的出入口更加明确了这根中轴线的对称性。同时,人民广场的主体建筑也呈现出较为严格的对称布局,尤其是中轴线以人民政府大厦和博物馆为两端,穿过浦江之光北部的上海市零公里的标志进而与人民广场自身的主轴完全重合,而人民政府大厦两侧的上海大剧院和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更从整体上衬托出人民广场的中轴效果和对称布局。

上海“零点”,又称上海“零公里”。上海实际是有两个“零公里”的标志,但含义却不同。第一个“零公里”标志位于人民广场旁的国际饭店屋顶旗杆处,在国际饭店大堂设有“原点(副点)”标志供人参观。这从地理测绘空间上来说,是上海的大地原点,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另一个“零公里”则是公路“零公里”的标志,它所对应的范围是所有的国道和以“沪”字打头的公路。该标志坐落于人民广场旗杆和上海博物馆的中轴线位置的人行道上。这一标志采用青铜材料制造,设计元素以圆形为主,四周图案则是秦汉时期的龙纹花饰中间嵌以抽象化的白玉兰图案,标志的外沿是花岗岩收边。该标志高度为5毫米,图案标志略为突出地面,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很好地反映出上海特色,具有文化和地理坐标的重要价值。

人民广场内部的中间位置,就是呈现出正方形(62×62米)的“浦江之光”中心广场。“浦江之光”的主题也体现出上海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其东西南北四面的台阶走向正方形的中心广场,台阶扶栏上设置的浮雕,就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解。如北面浮雕是篆体字“申”与“沪”,而水纹和波浪等点缀则诠释了上海与水的渊源关系;又如南面浮雕则是历史上上海的著名人物黄道婆和徐光启,凸显出上海人对于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广场正中间是一个下沉式的圆形旱喷泉,采用了声、色、光于一体的最新技术,其中央是彩色大理石镶嵌成的上海版图,在空间和图像上再次强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符号。同时,广场里面还引入和平鸽,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氛围。广场里面安置的石凳、石椅等休憩设施,为游人驻足停留、小坐歇息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是繁华都市的民众闹中取静的绝佳场所。

多元文化的汇聚地

人民广场设计成商业文化、市民文化以及高雅文化的集合场,但者又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定气质。

人民广场地下是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这一商业中心有着宽松舒适的购物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空间设置,是各地游客上海之行必去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广场地下的“上海1930年风情街”,采用仿造旧式上海街道的方式,基本上原貌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紧华街道的胜景。其中既有擦鞋小童和卖馄饨小贩的雕像,也有旧式街头电话亭的陈设。同时还仿造一辆旧上海有轨电车模型,旁边是排队候车的乘客,再配以街道两侧旧上海的仿真店铺和一些老照片、灯箱等景观,最大限度地还原出老上海街道的风貌,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是其商业文化的重要体现。

广场中间的草坪、花坛、音乐喷泉及和平鸽等景观和设施,又营造出一种闲适娱乐的市民文化氛围。此外,人民广场周围相对密集的文化单位,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又带给民众享受高雅文化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市民,在人民广场都能获得对应的精神满足和体验欲望,人民广场由此而获得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上海市民到人民广场来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老人跳舞,年轻人玩滑板、轮滑,健身、交友两不误。尤其是碰上重要节假日,人民广场又成为购物者的重要聚集场所,时尚新潮和传统高雅同时出现又融为一体,没有违和感,新时代的气息更是赋予了人民广场新的含义。

21世纪以来,人民广场不仅作为上海城市空间设定上的“零点”位置所在地,同时也是上海政治、商业和文化汇聚的中心区域,以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端庄大气的园林式风格,受到了上海市民和外地来沪游客的赞赏,人民广场在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上,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体现出时代特色,成为真正的上海中心,上海“零点”。

  (文章选自《上海零点人民广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