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等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市志办整合利用现有地情资料,开展首期“重庆建置沿革和地域变化”主题展览,以各个朝代历史地图为蓝本,全景式展现“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的前世今生,为全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中小学生等认识重庆、学习历史、探寻文脉提供一个文化窗口。
巴国始立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最早居住在今湖北省南部、西部和汉水流域一带。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巴参与武王伐纣,武王克殷后,封姬姓宗族于巴,是周初著名“汉阳诸姬”之一,此为巴立国之始。公元前7世纪,巴国东出汉水,南下江汉平原,与楚国结成政治军事联盟,扫荡江汉诸多小国。
巴国建都
随着巴国逐渐强大,巴楚反目,数相攻伐。后巴国落败,被迫放弃汉水中游故土,举国南迁至长江三峡及川东、鄂西、湘西地区。春秋晚期,巴国进入重庆东部。《华阳国志·巴志》有载,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及湖北省西部地区),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南极黔涪(今重庆市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北部以及湖南省西北部地区)”。公元前5世纪,巴在川东立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为都城。战国时期,巴国东受强楚重压,西临巴蜀世战,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逐渐偏于川东一隅,仅占嘉陵江流域和乌江下游地区。
巴国时期,尚无正规行政建置,其都城多次迁徙,其中在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时间最长,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平都(今重庆市丰都县)、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枳(今重庆市涪陵区)先后做过巴国都城和先王陵邑。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