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古韵方言活化石——高淳方言的前世今生

高淳方言的前世今生 

高淳地处江苏省西南边陲,是南京的南大门,素有“鱼米之乡”“江南圣地”之美称。高淳方言历史悠久,古老而珍稀,至今仍保留了汉语上、中古音的成分,被方言专家、学者称为古韵言的活化石。

一、高淳方言的由来 

据方言专家考证,高淳方言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支相当古老的方言。远古时,高淳一带是古丹阳大泽,后因地质变化,形成了高淳这块“风水宝地”。高淳山水相映,土地资源丰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佳之处,高淳薛城遗址为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高淳的滨湖平原和河谷平原狩猎农耕,繁衍生息。《人民日报》曾刊文称:“南京先祖在薛城。”

人类历史证明,有人类便有人类的原始语言。六七千年前,人类在高淳地区活动,高淳原始语言也随之产生。夏商周时代,高淳土著人经水道与吴地(吴语区)人往来,高淳原始母语吴语融合,逐步形成了吴语区内一支独特的方言。

春秋战国时期,高淳地处“吴头楚尾”,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固城的构筑、胥溪河的开凿,凸显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地位;从秦朝起溧阳县治就设在高淳的固城。由于人际交往甚密,外来语言渗透,高淳方言进一步发展完善。

令人惊叹的是,在历史重大变化中高淳方言仍然保留着汉语的上、中古音。东晋王朝前后,大批北方士民南下;十二世纪初,宋室南渡,大批北方人迁移南方,南京一带的方言向北方话靠拢,变成江淮语,唯独高淳方言原汁原味未变。

二、高淳方言的特点 

外地人听不懂高淳话,说其像韩语、日语,甚至有人戏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这是因为高淳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和组词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高淳方言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演变,古汉语的音韵犹存,这是人类语言史上的奇迹,也是高淳方言的基本特征。高淳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音特点

高淳话发音口形变化小,气流受阻不大,清擦音多,浊擦音少,鼻音、卷舌音几乎没有。所以,高淳人说话音节简单,语调轻快短促。比如:我这里找到那里,你原来却在这里。高淳话发音:吾格达寻到过达,尼啊来格达。再如“三”的发音,高淳人说“仙”,纯轻齿音,这在汉语方言中独此一家。仅凭一个“三”字,就能辨别出你是否真正的高淳人。

(二)用词特点

高淳话词汇丰富、形象、生动、灵活。如“今天明天”,高淳话是“跟朝(发“糟”音)萌朝”;“上午下午”,高淳话说“上昼下(哈)昼”。高淳话形容人的胖瘦,说“胖墩墩”“瘦哈哈”;人的腋下、膝盖,说“路角海”“膝头菠萝”。这是多么形象风趣。

(三)古音特点

高淳话中有许多古音古义的字和词。如“走”,高淳话说“迢”,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如“秀”,古义为“吐华曰秀”,高淳人尊称有才学者为“张秀”“李秀”。高淳方言口头语中有丰富的文言文词和成语等。比如“好哉”“久哉”,哉为文言文助词。又如“稀莅白舍”,稀莅指很少光临,白舍指寒舍;“驾马驰客”意指赶快去。再如“一塌刮子”指所有、全部;“锱铢必较”指斤斤计较,皆为成语。

高淳方言具有古韵文雅的特征,用高淳话读古诗不仅合辙押韵,而且响亮动听。古诗中的家、野、斜、者、下等,高淳话念伽、丫、虾(入声)、咱、哈(入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宁),后不见来者(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哈)。”有学者说,高淳老人能一口吐出半个盛唐。

三、高淳方言的价值 

高淳方言是吴语伸向江淮语的一个半岛,除东侧的溧阳属吴语区外,周边几乎被江淮语包围,是一支绝无仅有的古方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方言专家对高淳方言的归属还争论不休,到八十年代,华东师大、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分别组织专家调研高淳方言,认定高淳方言属吴语系,但与吴语又有差别。专家们将高淳方言划分为东西两片,东部山区属吴语区太湖片毗邻小片,城关和西部圩区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进入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官员到高淳考察,对高淳方言情有独钟,认为它古老珍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研究和保护的价值。

高淳方言在历史上曾多次到北方方言的冲击,又在江淮语的包围中,能始终保持着自己语言的基本性质,形成不同于其他汉语方言的“独家密语”。之所以如此,这与高淳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方言发展历史的悠久性和人们固守乡音的传承性是分不开的。

高淳方言最大价值,是至今保留有汉语上、中古音韵,许多发音有上古音的轮廓、中古音的声母、先秦的古音、盛唐的韵味,这在汉语方言中绝无仅有。高淳方言被采集录入我国首个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语音数据库,中外方言专家、教授、学者纷纷来高淳调研,发表高淳方言调查研究文章30多篇。从此,高淳方言走红网络,名扬中外,名列江苏十大最难方言之首位。

四、高淳方言的保护 

方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息息相关,它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会逐渐缩小,最终走向消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有国外机构调查表明,当今世界母语有7000多种,其消失的速度比生物物种消失还要快。高淳话这种古老独特的方言也濒临失传的危险。其因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使高淳方言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弱势。改革开放后,高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蓬勃发展,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交通便捷,人员往来频繁,使原本闭塞的高淳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气息,高淳方言在新科技、新信息、新生活的氛围中,越来越显得软弱无力。二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年代,高淳方言交流和发挥作用的范围不断缩小。每年有数十万客商、游客来高淳投资经商和旅游观光。人们在社会交际和公共场所普遍使用普通话或外语。同时,高淳每年有数万人外出打工、求学和发展,高淳话派不上用场。本邑学校、幼儿园一律说普通话。这样,高淳方言的交流场合,逐步缩小在农贸市场、村庄、家庭和土生土长的高淳人之间。三是社会的进步与变化,高淳方言随之处于快速的演变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淳人说话进入多元化时期。2002年,据高淳方言工作组调查,高淳人说话分为四类:第一类人说的是现代高淳话,以中老年人为主,约占总人口的52%;第二类人说的“高普话”,指那些既能说高淳话又能说普通话的中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0%。所谓“高普话”,即高淳的普通话。第三类人说的标准的普通话,他们是受过普通话正规训练的学生和社会青年,约占总人口的20%。第四类人说的是正宗的高淳话,主要群体是一直生活在本地的、未读过书的7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8%。并且这类人群逐年减少,过不了30年正宗的高淳话将会销声匿迹。

鉴于高淳方言是古韵方言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为了拯救高淳方言,高淳有关部门将教育、文化界的一批老人组成研究和保护高淳方言的工作组。方言工作组深入城乡调查、收集、录制方言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活动。

中小学编写高淳方言校本教材,开展方言兴趣文娱活动。县广播电视台和报刊开设“话说高淳”等专栏,宣传部门和纪检机关分别举办方言讲座和方言廉洁文娱活动。方言工作组整理编写出版了《高淳方言》等书籍。2013年6月,高淳方言走进江苏电视台“最美乡音”专栏访谈。高淳方言文本和音像资料存入区档案馆,并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非遗”委员会备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活动,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将高淳方言保存下来,让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使高淳方言后继有人,绽放异彩。

  (高淳区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