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百年书院古村落

清朝末期,16家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浦北出现,全县几乎每个乡镇都先后建起了大大小小的书院。

江城街道的进诚书院、寨圩镇的归德书院、乐民镇的凤池书院、官垌镇文峰村的奎峰书院、官垌镇历山村的十冬堂书院、平睦镇的文德书院、福旺镇的福江书院、龙门镇的龙文书院、龙门镇马兰村的文澜书院、北通镇清湖村的石岩书院、张黄镇的汇英书院、张黄镇大平村的至德书院、泉水镇蒙屯村的蒙屯书院、石埇镇文昌村的文昌书院、安石镇的映德书院(石凉书院)。

由此可见,浦北是一个兴学重教的地方。纵观这些书院,都是依托村落而兴建,形成书院与村落相依为命,兴衰与共的局面。

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书院是大朗书院。

大朗书院得以幸存,与它所在的平马村得到很好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三批共255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其中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榜上有名(第二批)。

传统古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保护好传统村落,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故土的记忆,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浦北精美的古村落。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中,点缀在阡陌交错间。千百年来,传统古村落的演变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越州文化、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根深蒂固的书院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也给浦北传统农耕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证据和财富。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国家自2012年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项目。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2014年住建部特别委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实施“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

平马村位于浦北县城北郊,距离县政府4公里。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良,人文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丰足。周边山田环绕,南北面较为开阔,西南面有马江河潺潺流过。

村落地处低纬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舒适宜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利于水稻、蔬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柑桔、橄榄、杨梅、竹子等农作物生长。山上树木葱茏,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

平马村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村落周边平缓地带均为农田,农田以水田居多,以人工耕作为主。

村落西侧及南侧有马江河蜿蜒流过,常年流水不断,江水清澈,岸边水草翠绿。村落周边山体环绕,山形优美,植被茂盛,基本保持了环境的整体性。从217省道到大朗书院为7米宽的水泥路面,从大朗书院进入村落内部皆为1至2米的小巷。大朗书院、伯玉公祠等古建筑群主要位于大朗村、李屋村和长安村内,具体范围为东至黄屋山脚,南至马江河,西至217省道二级公路,北至平马自然村,面积约为100公顷。

平马村作为古越州客家先民的聚居区,保存了相当完好的古建筑和实物。平马村以大朗书院和伯玉公祠为中心,由客家民居建筑群组成。

大朗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当地开明乡绅宋安甲先生创建。

大朗书院占地面积约8亩即5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进两厢,砖、瓦、石、木结构,一二座之间有小花园,种植30多棵荔枝树;二三座之间为庭院,左侧栽种1棵米兰树、1棵梨树,右侧栽种1棵含笑树、1棵梨树。拥有大小教室和教师住房共17间,教室、住房之间有走廊相连,4个天井把三进两厢的建筑分隔开来。大朗书院的大门采用花岗岩石材建造。大门上方有长2.5米、宽0.9米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板牌匾,上刻“大朗书院”四个醒目大字。石勒字碑、木雕楹联构成了书院的一绝。

这些对联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意境开阔,平仄对仗工稳、词性搭配严谨、韵律协调流畅,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文学性、艺术性。大门两侧的花岗岩石柱上刻有“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楷书字体对联。

书院内共有方型石柱10条,圆型楠木柱4条,全部刻有“大朗”字头的楹联。

走廊外石柱上刻有长联:

根抵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

须撷古人之精华,莫徒分汉宋门户

宾兴先三物,孝友睦姻任恤,

但得多士为倡导,庶蔚成邹鲁乡风

二座屋檐石柱上刻有楹联:

大者法、小者廉,治国瞭谐斯,于乡可观王道

朗如珠、润如玉,为学亦若是,何地不出人才

除了大门口的楹联是阳刻(凸起)外,其余楹联都是阴刻(凹进)。

伯玉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清代进诚乡六新上坪村人宋氏兄弟宋安甲、宋安柄兄弟负责筹建,属供奉宋氏祖先之场所兼民居。

1923年遭当地土匪疯狂抢劫,长安村有10多个乡亲遭到枪杀,典型建筑伯玉公祠也未能幸免,被土匪纵火烧毁,4年后即1927年才进行重修。

土改前由宋安甲后裔分5户居住,分别为宋德孟、宋德仲、宋庭开、宋集群、宋佰权。土改后房屋收归国有,经合浦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合浦县第5小学(当时浦北县为合浦县一部分),后续建筑用途如下:

1958-1959年由平马小学在此成立幼儿班

1960-1962年成立县委党校

1963-1965年党校搬出后,为小江公社农场场部

1966年县委党校再次搬入

1983年县委党校迁往鲤鱼岭

1984-1997年成立平马中学至1997年与小江中学合并,均为中学办学场所

2008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建筑占地面积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30平方米。它座东北向西南,布局为三进两厢,面宽11间45米,进深45米,共有35间房,后侧为花园和炮楼(已拆除),大门前有广场,广场前有钓鱼池。

房屋方整规正,布局清晰,错落有致,设计严谨合理,前后左右对称,十字形厅堂,即纵向从前座厅堂直通后座厅堂,横向从前座与中座之间直通两边厢房,厢房与厢房之间设有亭、阁。屋内四通八达均建有避雨通道,厅与廊通,廊与房接,上下相通,三进均属二层楼房。

整座房屋为青砖灰瓦,里生外熟(两层墙体,里层为生泥砖,外层为熟火砖),硬山顶,大石柱,大石门,优质木材构造。三进共有10条石柱,均阴刻有村名“长安”两字为开头的对联(现保留8条)。

大门口全是使用花岗岩石料,门额阳刻“伯玉公祠”四个楷书大字(文革时被拆毁),两旁对联为“伯仲联镳齐及第;玉金式度仰先型”。

前座大门走廊两侧石柱顶端挑架梁上左右两边有一对约2.5平方米的整体通雕实描图景大木雕,正面为盘龙鲤鱼戏珠,背面为龙凤图案,雕刻艺术细致,残留绘金红、白、蓝诸彩,栩栩如生。

石门底部有一对石门墩,两侧门墩头部实形雕成“麒麟滚球”和“狮子滚球”雕塑,右侧门墩为“麒麟滚球”,正面为麒麟,侧面为狮子;左侧门墩为“狮子滚球”,正面为凤凰,侧面为狮子,两面浮雕既十分奇特,又精妙绝伦、惟妙惟肖。房屋建筑布局、结构、装饰罕见,别具一格,十分气派,充分显示出清代南方大户人家民居的独特风格。

2005年4月,浦北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筹措资金对伯玉公祠进行修复,建立了“浦北客家文化村”。

2012年以来,浦北县委、县政府又陆续投入800多万元,将大朗书院和伯玉公祠整合建起了大朗书院文化园,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文化旅游景区,成为浦北县城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今日中国,宛如一列高速疾驰的列车。置身现代化、城镇化的宏阔舞台,我们怎样才能留住乡愁和乡情?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好乡土传统文化遗产,守望地方历史文化根脉。我国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也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生活传统、劳作传承、民间习俗、建筑风格等。生长于兹的传统文化遗产存量丰富,保护传承意义重大。

要想破除“千村一面”的怪圈,就必须善于发掘既有资源,培育属于一个村落自身的气质。

当前,传统的青砖黑瓦旧屋日渐被钢筋水泥新房所替代,农村传统老房越来越少,有得也已年久失修,当务之急就是加大保护力度,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民居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甚至可以选择成群连片的区域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区。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电视、网络等对乡土文化的影响,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一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跳岭头、舞龙狮、采茶戏等,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一些民间传统工艺,也不同程度陷入困境,有的民间艺术已经濒危或正在消亡。实施乡村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留存乡愁与乡情,需要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积极抢救民间文化。

浦北县从1540多年前的古越州走来,农耕历史漫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与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风民俗、传统建筑等方面久久为功,必能让更多人留住乡愁、回味乡情、激扬乡韵。

  (广西浦北县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