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潍河与峡水

潍河位于高密西部,距县城25公里。流经沂水、莒县、五莲、诸城、高密、安丘、昌邑七县,至昌邑下营注入渤海,总流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493.2平方公里。是山东较大河流之一。

潍河古名潍水。汉书“潍”又作“淮”,故又称淮河古名淮水。历史上潍河经常泛滥肆虐百姓,当地群众又称“坏河”。

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但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其后,《水经注》云:“水出琅琊箕县之潍山”。关于潍河导源之山,说法不一,《潍河源流考》云:“潍水导源潍山”。许慎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复舟山”。又云:“曰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建国后,按实测地形图考察,潍河发源于泰沂山系的沂山山脉,源头分东源与西源,东源始于日照地区的莒县境内箕、鲁两山北麓的马泉头,西源出自莒县大沈庄宝山坡村一带,两源于库山村西汇合,始称潍河。其河流流经山区1500平方公里,丘陵1870平方公里,平原1620平方公里,涝洼地600平方公里,盐碱地777平方公里,其它地域130余平方公里。流域界:南至秦牛岭、青山,与边缘水系白马、吉利、付疃等河流分水;西南至沂山系的黄山、歪头山及其向北延伸余脉,与沭河分水;西至沂山的太平山、省山、洪山、笔架山及所属座崮,与沭河、祢河、白浪河分水;东至卤山、九龙埠、白龙山、秦冢、历阜山、武芝山、太平埠、青龙山、青山等,与胶莱河分水。

潍河原本流经潍县(寒亭)东郊,而后来受地壳运动,地形变化,河道不断东移,至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今潍河流经之地。据聂晓红、刘思峰、张祖陆三位学者考证:潍河古河以冲洪积扇体为核心向北呈掌状分布流经。古河自下而上分为5段,在横向上摆动幅度不大,河道主流带向两侧愈往上逐渐变细,从中游往下河道逐渐变宽,入海之段为扇面。

流入潍河之水有许多支流,多集中于中上游。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汇入河流左岸多于右岸,均系源短流急的山洪河道。这些支河在5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36条,二级支流77条,三级支流30条。其中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洪凝河,河长23.5公里,发源于五莲县洪凝古山,至五莲县高泽乡驻地入潍河上游大Ⅱ型水库——墙夼水库。涓河,河长43公里,发源于五莲县马鞍山,流经五莲,至诸城栗元水电站前入潍河。浃淇河,位于诸城县境,河长37公里,发源于狼窝山和寨山之间的皇华镇龙湾头,流经至诸城城关镇白玉山子村西北入潍河。长阡河,河长22公里,发源于诸城境内汉王山两侧,流经至丘家沙窝入潍河。贾悦河,发源于诸城贾悦镇李二庄,流经至东楼附近入潍河,河长22公里。芦水河,河长53公里。发源于诸城石门乡东南部马山北麓,流经至昌城镇小庄家河岔村西入潍河。百尺河,发源于诸城桃元乡鲁山北麓,河长51公里,流经至王家巴山山西村注入潍河。渠河,发源于沂山山系的太平山西麓的大官庄村西,主河道长95公里,流经至诸城凉台乡逄家岭村北入潍河。浯河,河长50公里,发源于安丘霹雳山,流经至王家庄子乡朱子村南入潍河。史角河,发源于安丘城关镇草坡屯,流经至南、北凌家院之间入潍河。汶河,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邹家峪,河道主干流长109公里,自西向东流经昌乐、安丘、坊子区的小沼于家村东入潍河。

潍河上游多为山区,中游为丘陵、盆地,下游为平原,临海多为盐碱地。其自然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沂山海拔1032米,最低点入海口处附近,高程不足1米。潍河主干道上游河底多为砂砾石堆积,且两岸形成20—50米宽河阶地,河道顺直,区间长47.6公里,落差162.9米,平均比降1/293,坡度陡峻,水流湍急,冲刷力大,河流有明显的下切作用。中游大部为丘岭地带,河谷随地势变化,时有开阔,时有弯曲,时有较狭窄,河床多以粗砂为主。右岸有高1—5米的风化山丘、沙丘,汪湖河口至枳沟,河内有沙岛。下游河床宽阔,堤高4—5米,堤距最宽处约4公里,河道多弯曲。

潍河流域东邻黄海,北临渤海莱州湾,西南与内陆相联。上游有崇山峻岭,中游丘陵起伏,百川交错,下游平川广阔,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虽有修复,但断面狭隘,数百里潍河,稍遇洪水,即泛滥成灾,素有“胶潍暴西走廊”之称。潍河流域降雨量,在年际、年内之间的变化很大。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年际之间变化悬殊。据高密、昌邑、诸城、安丘、潍县县志记载:光绪七年(1881年)闰七月,暴雨,潍河多处决口,淹没田地十万余亩,房舍上万间,百姓流离失所。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月五日,狂风暴雨,继而海潮,淹民,洪水严重洗劫。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十五日、二十日,潍河地区暴雨,吴家漫连续决口,民房倒塌,庄稼淹没。这年据后来调查推算,洪峰流量11800立方米/秒,为历史最高水位。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大雨,潍河水上涨决口,冲走姜家寨半个村庄。之后,1931、1939、1940、1946、1950、1957、1960、1964年间,潍河洪水泛滥,造成了严重灾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潍河中游以上的支流,多为雨源山溪型,中游以下盛夏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大暴雨,洪水涨落迅猛,峰高量大,极易造成河水冲涨破堤。潍河洪水,虽来势凶猛,但是时间较短,一般也就3—7天。枯水季节,河道流量较小,有时干枯、断流。

潍河,解放前,由于河流得不到治理,三五年就泛滥一次,中下游群众深受其害。特别是昌邑市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再加海潮浸袭,大片土地寸草不生,“百里平原白茫茫,不打粮食人逃荒”,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1958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昌潍地委、专署根据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提出三年全省实现水利化的目标,在水利战线积极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在全区迅速掀起了水利“大跃进”运动。8月初,中共昌潍专员公署以昌潍水字377号文向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提出了修建峡山水库的请示,8月26日又作了电报请示,9月16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以急件(58)鲁水乙字第4475号文批复修建峡山水库,并指示“为了保证明年汛前蓄水,同意边设计边施工”。于是,1958年11月昌潍地委、专署组织高密、安丘、昌邑、潍县四县,动用民工3.2万余人拉开了兴建峡山水库的序幕。

峡山水库位于潍河中游,诸城、高密、安丘、昌邑四县交界处。1958年11月10动工,1960年9月基本建成当年蓄水。工程等别为Ⅰ等,是山东最大的人工建造大型水库。水库流域面积为4210平方公里。总库容设计为10.85亿立方米。大坝:主坝长2680米,大坝高19.8米,副坝全长24.3公里,大坝高13米,围堤长19.6公里。坝顶宽:主坝为7米,副坝6米,围堤5米。但是,峡山水库由于是在“大跃进”的年代建造的,工程质量较低,难以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于是,1976年昌潍地委又组织以上四县对峡山水库进行了维修,1985年底峻工。维修后的副坝长32公里,主、副坝用石头护坡。总库容扩展为13.9亿立方米。达到了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峡山水库的建成,造福一方百姓。1965年开始开发灌区。1972年,本着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路、林、灌、排统一规划原则,利用峡山水为农业增产服务。1973年至1975年,昌潍地委、专署组织高密、安丘、昌邑、潍县进行了大规模灌区建设,建成总干渠6条,长120.1公里,干渠43条长450.7公里,支渠412条,长738.2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14374座,引用峡水浇灌良田面积153万亩,其中昌邑78万亩,高密38万亩,寒亭29万亩,安丘8万亩。如今已达到200余万亩。还利用峡水开发电力资源,从1959年开始建设峡山水电站,1966年并网发电,至2000年底,累计发电7800万千瓦时,增加工业产值3.3亿元。并且,充分利用水库可养殖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事业。60年代在上级号召发展多种经营的指示下,峡山水库管理局向水库投放养一定数量的经济鱼苗,特别是90年代投放大小银鱼上万斤,促进了水库渔业的发展,正常年份捕捞量在6000吨左右,为库区群众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途径。峡山水除对群众发展农、林、牧、副、渔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工业用水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良好水利资源支撑。80年代以后,潍坊市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频频告急,潍坊人民政府决定“引峡济潍”,日向潍坊供水10万立方米,向潍坊电厂供水5万立方米。1992年2月,又扩大供水范围向巨龙化纤集团、恒信纸业集团、寒亭区日供水8万立方米。80年代末,高密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也出现短缺,县委、县政府决定“引峡济高”解决了用水问题。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根据群众除氟改水的强烈愿望,把农村除氟列为新农村建设“1号工程”,决定扩大“引峡济高”量,使高密氟区群众饮上了干净水、健康水,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的历史,被群众赞为“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安丘、昌邑同高密一样,峡山水给他们也带来很大的福音,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生产全面发展,解决了20万人口的吃水问题。峡山水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坊间曾称潍河为“坏河”,那是因为它在旧社会给百姓带来过太多的苦难。而今,它长堤如链锁银龙,随着水库的建成与开发,除害兴利,造福当代,泽被后世,成为潍坊市人民的重要水源,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高密县志》、《诸城县志》、《安丘县志》、《昌邑县志》、《潍县县志》、《莒县县志》、《五莲县志》、《沂水县志》、《峡山水库志》。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高密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其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