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地名探源之常州

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土地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下辖5个区、2个县级市。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迄至春秋,常州始有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季札是常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人。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常州人民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仍属会稽郡。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南北朝时晋陵郡属南徐州,此名称一直沿用了三百年之久。

常州之名,何以得来呢?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记载,隋灭陈后,废郡置州,以州统县,于是废晋陵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治所即在现今常熟。后割常熟县入苏州,将常州移治于晋陵县(今常州市),常州从此得名,并断断续续沿袭至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置郡,称毗陵郡,郡治仍在晋陵县(今常州市)。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常州。垂拱二年(686)又分晋陵县西界置武进县,州治晋陵县与武进县同治。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为晋陵郡。无论是称毗陵,还是称晋陵,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唐乾元初再称常州。五代南唐因分江阴县置军,辖境缩小(北宋时又曾扩大)。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常州路,属江浙行省。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常州路置常州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初直隶京师(永乐后直隶南京),废晋陵县入武进县,常州府治武进县(今常州市)。晚明避光宗朱常洛讳曾改称尝州。清顺治初常州府属江南省,康熙后属江苏省。清雍正二年(1724),分常州府治武进县东部置阳湖县,武进、阳湖同城而治。阳湖县因县东有阳湖得名。1912年1月废州府存县,改为武进县,同时阳湖县并入。1914年6月属苏常道。1927年4月废苏常道,直属江苏省。1934年属无锡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3日,武进解放,析武进县城及近郊设常州市,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3年改为江苏省辖市。1958年镇江专区改名常州专区,同时改属常州专区领导。1962年再改由江苏省直辖。到2002年,常州市下辖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溧阳市五区二市。

在常州有史可据的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常州许多名称如延陵、毗陵、晋陵、兰陵、阳湖、武进等都为人们所熟知,还有一些如毗坛、尝州、长春、京临、永定等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且至今仍为沿用的,当是常州的别称“兰陵”和美称“龙城”。

兰陵别称来自于晋代。西晋末年,八王混战,北方汉人大批渡江避乱。西晋灭亡后,出身于中原的著名士族王导,为维护北方南逃士族利益,推行侨寄法,设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逃亡士族和民众。东晋元帝时,侨置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一带,南朝宋时改兰陵郡为南兰陵郡。南朝齐时并省南兰陵郡于南琅琊郡,南琅琊郡领有兰陵县。梁天监元年(502)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陈永定二年(558)复改为东海郡。南朝时,南兰陵郡以出过齐、梁两朝皇帝而著名。唐武德三年(620),以原来兰陵县地置武进县,又称武进(历史上曾几次废常州府,体制改为武进县)曰兰陵,所以后来常州就有了兰陵这个别称。

常州的另一美称龙城,则源自两说。

一是从常州古城的形态得来的。常州城的形状像只伏地爬行的乌龟,青山门为龟头,德安门为龟尾,和政门、朝京门为龟的两只前爪,广化门、通吴门为龟的两只后趾。明清时,青山门外还有一个半月形的小城,为龟的食盆,青山门附近有两口水井,为龟的双眼。因龟为龙种,避龟而称龙,故常州有龙城美誉。而今,城池早已于明清时废颓,常州城市面貌亦日新月异,但龙城美称至今犹存。

二是源自常州民间习俗划龙船。自明代起,常州每年农历五月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此前,常州四城工商界人士捐资筹建各具特色的龙舟。农历五月在白云渡水域竞舟。比赛时,幡伞飘荡,锣鼓喧天,“彩龙”在溪流中穿梭争流,各路划手身怀绝技,各显其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划舟技艺,颇为壮观。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云溪竞渡词》中有句云:“晏公祠外当河中,水清波浅戏五龙。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再现了五月划舟竞技活动的盛况。年复一年,历久不衰,故人们把常州别称龙城。

常州是座江南古城。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京杭古运河从城中静静流过,沿岸有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驻跸的舣舟亭、尚书码头、文笔塔、毗陵古驿皇华亭,以及《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出走处原型地——“篦梁灯火”等。城东有横山自然风景区,城南有淹(城)、滆(湖)自然风景区。淹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建筑。还有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禅宗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

常州还是座文化名城。人文荟萃之地创造了灿烂的常州文化。自太伯奔吴后,“文明肇辟,德业之盛,代不乏人,文学甲于天下”。春秋时代的季札是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美学家;出身于素族的兰陵人萧衍是当时诗人们的领袖,有“诗人皇帝”之称;昭明太子萧统引纳贤人编纂的《昭明文选》是集秦汉以来诗文精华之大成的文学总集。自宋始,常州以“科名之盛”著称全国,至清代,常州城乡出进士累计达1500多人。仅明清时期,常州就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计31人,居江苏省第二位,全国第三位。清代的常州文坛,还涌现出常州今文经学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阳羡词派、阳湖文派和邵长蘅、洪亮吉、孙星衍、恽敬、黄景仁、张惠言等名派大家。龚自珍推崇当时常州人才济济的情况时就曾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又是“江左名区,中吴要辅”,号称“三吴重镇,八邑名都”。自隋大业年间大运河的开通,常州就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常州发展为三吴经济要地。从隋代开始,常州就成为“川泽沃衍,有陆海之饶,物产丰阜,足衣食之供”的富饶地区。常州的织造业和手工业此时已相当发达。唐时常州产的“纻”被列为全国二等。宋代的常州成为江南五大丝织品产地之一,晋陵绢名噪一时。到明末清初,常州的梳篦等手工艺品已驰名南北,常州的梳篦又被称作“宫梳名篦”。20世纪20年代,常州已逐渐发展成为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近代轻工业城市。如今的常州,正在逐步实现“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的战略目标,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新世纪的舞台。

(来源:江苏地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