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地名探源之无锡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北纬31°7′~32°2′,东经119°33′~120°38′。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土地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包括无锡新区),2个县级市。 

无锡之地在先秦时期历属吴、越、楚。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属会稽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设无锡县,仍隶会稽郡。并开始建造城邑,“城周三里二百步”,城墙用夯土建造,城址恰好在现今无锡城区之内。而无锡的初始建设则始于殷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长子太伯为了让位于季历,偕弟仲雍来到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古国。太伯率众在此进行农业生产,修建住房与城邑,并带来黄河流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东汉属吴郡。三国吴时分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省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东晋南朝属毗陵郡。唐宋属常州。元升为州,属平江路。明清复为县,属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析无锡县东部置金匮县,与无锡县同城而治。1912年仍并入无锡县。1914年6月,无锡县属江苏省苏常道。1927年4月,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33年3月,无锡县属江苏13个行政督察区中的第二区。抗日战争期间,无锡乡区曾先后分属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无锡(锡东)、锡北(锡澄)、锡南(太湖)、武南、澄西等县,各县之上相应建立专署、行署。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析城区及近郊为无锡市,市、县分治。4月26日,无锡市为苏南行政公署直辖市。1953年重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增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5年,无锡市辖3县、4区,另设乌山办事处。到2001年底,无锡市下辖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新区以及江阴市、宜兴市。

无锡的名称正式见于正史是在西汉。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而无锡作为县名,最早则见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那“无锡”之称何以得来呢?自古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与锡山有关,二是与音韵有关。

锡山与无锡地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民间传说云梦泽中有一个龙王,生了九个形态不同的龙子,九龙子活泼顽皮,在嬉耍高空中一个银光闪闪的锡球时,将锡球踢出太空,飞落人间,化作锡山。九龙子来到人间争玩锡球,给百姓带来漫天洪水。山脚下便出现了九位勇士,挖掘山中之锡,锡尽球破,九龙子化成九龙山,安躺在那里,百姓遂安居乐业。既然无锡可以安宁,于是这个地方就命名为“无锡”。

民间故事演绎着无锡的传说,丰富的史志典籍亦为“无锡”一词的来源,提供了种种记录。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就记载有“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之说。唐代茶神陆羽在《惠山寺记》中亦有记载:后汉有樵客于锡山下得一石碑,碑上铭文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天下济。”《无锡金匮县志》载:“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遂创无锡县。”此亦证明了无锡得名于汉代,与锡山的亲密关系。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曾衍义过类似的故事: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灭楚,驻军锡山。埋锅造饭时掘得一石碑,碑上铭文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因此说:“此碑出露,天下由此渐宁矣,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据传,无锡地名由此而来。王莽时锡复出,改名有锡。后汉之世锡又竭,复名无锡。

无锡地名来源的另一说,是从音韵学方面理解“无锡”一词的发音而得出的。有学者认为,无锡地名可能来自古越族的称呼。“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正如无锡和江浙地区其他地名如姑苏、余杭、夫椒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在意义。也有学者认为,无锡古人称“吴墟”,可能由这两个音节谐转而来。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为“神鸟”。

“无锡”一词究竟源于何处?比较确切的看法是源于古代吴越土语。而“有锡兵,无锡宁”的传说,大约是源于王莽大改地名,望文生义把“无锡”改为“有锡”之后吧。“无锡锡山山无锡”只是民间流传的谚语,并不能代表“无锡”地名的真正来源。

清雍正二年(1724)由无锡所析置的金匮县之名,来自于无锡城区一座不足10米高的金匮山。金匮山,一名紫金山,相传晋时郭璞曾把黄金符匮埋于此山,金匮由此得名。故后人有时也以金匮来称呼无锡。

无锡尚有别称梁溪和西神。梁溪据传与梁鸿有着密切的关系。梁鸿是东汉初陕西扶风平陵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成人后不愿为官而为隐士,历史上的“举案齐眉”的典故,就源自于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梁鸿往吴,到过无锡,开凿了梁溪河,无锡因而得此别称。一说是南北朝梁大同年间疏浚梁溪,无锡由之而得此别称。现今的无锡,以梁溪命名或与此有关的地名亦随处可见。无锡的另一别称西神与惠山有关,古人把惠山称为西神山,早在相传为老子所作的《枕中记》中已有文字记载。

无锡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太伯奔吴,创立了勾吴古国,长达600余年,使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逐渐结合,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从东晋开始,聪慧的无锡人创建了保安寺无梁殿、南禅寺妙光塔、惠山寺的唐宋石经幢、李绅读书台、学宫、梅梁小隐、寄畅园、东林书院、高子水居、愚公谷等一大批人文景观。解放后,无锡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得到了大力开发和保护。20世纪90年代末,无锡荣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殊荣。

无锡又是个人文荟萃之地,历代人才辈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被画坛尊称为画祖;唐代诗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共创乐府诗体;宋代藏书家尤袤与当时诗坛上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被共誉为“南宋四大家”;抗金名将李纲千古留名;元代倪瓒、明代王孟端被称为一代宗师,列入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列;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以正气和热血洗涤着被昏君和阉宦污浊的神州;陈维崧、顾贞观、严绳荪等人则是我国词坛中兴的旗手和中坚;华蘅芳、徐寿和海宁人李善兰被科技界公推为我国近代科技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被列入世界名曲之林,刘天华则被尊称为我国一代国乐宗师;文学大师钱钟书、国学大师钱穆、百科全书式学者丁福保,则为无锡的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

无锡还是个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富甲东南之区。明清时代,无锡为苏南地区粮食、棉布、蚕茧和生丝的贸易中心,一度号称“四大码头”(米、布、丝、钱)。民国时期的无锡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荣宗敬、荣德生有面粉大王、纺织大王的美誉。薛南溟、薛寿萱被称为丝茧大王。当代的无锡,是我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并成为我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明媚的山水,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一个土肥水美的鱼米之乡——无锡。无锡的大米、丝绸、茶叶等都曾名播神州;无锡的陶瓷、泥人乃至肉骨头、油面筋更是闻名遐迩;太湖三宝——银鱼、白鱼和白虾,长江三宝——鲥鱼、刀鱼和河豚,无锡的水蜜桃、宜兴的百合等等也都脍炙人口。

如今,古老的无锡,展示着勃勃生机,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来源:江苏地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