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地名探源之扬州

州地中部,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城接壤,城、泰州毗,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市交界。地理坐东经119°01′119°54′、北32°15′33°25′。市(含行政代管范)面1028平方公里,中心城309平方公里,积约30平方公里。 

全市地平坦,地貌以冲积平原主,地形西高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同季。全年平均气1415霜期22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常年降水多地集中在789月。 

州之名,始于《禹》,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境就有土著先民生息繁衍。夏商期,淮夷人活域。西周初期,淮夷人在江北淮南之地建有干(邗),蜀冈为其都邑之地,至春秋初为吴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王夫差平定越后,向中原扩张,在蜀古邗邑之地筑邗城屯开凿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之一——通江淮水系,霸中原。此为扬开发之始。周慎王二年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熊槐在邗城原址改筑广陵城,因蜀冈为丘陵地广被丘陵而名,始称广陵。秦楚之,始有江都之名,隋皇九年(589)本地始称扬州,后改邗州。唐武德九年(626),州大都督府置于此,复称扬州,天元年(742)改称广陵郡。唐宗乾元元年(758),再改称扬州。此后州之名始本地所用。 

自秦以后,州向为东南重为历代郡、州、路、府、署的治所。楚羽欲在此江而都。西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为吴濞都城所在,在楚广陵城址筑吴国都城。大江南北353城。城版筑土垣,门阙处砌,系沿邗城原址建,城周14里半。北魏道元《水注》广陵城在蜀上,邗北,濞乃更筑城于蜀之下,城自二也。流通财货,方便盐铁运输濞于广陵城20千米开运盐河,自茱萸(今湾头)通海陵(泰州)及如皋磻溪。至此,江淮湖海相通,为广陵城的盛提供了良好件。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改吴国为江都故都广陵改名江都。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废时城市模不断扩大,苑池展至雷波(今雷塘)。东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广陵太守登于广陵之西筑公塘,补运河水源;筑邗西道,从欧阳埭至广陵。三国时期,魏、角逐之地,魏文帝曹丕曾至广陵于上作曰:江水,水流何汤汤。三国吴二年(255年),朝在蜀冈汉故城址修正修筑城垣。东晋穆帝永和年345356年),邗入江江口湮塞,江都水,遂从欧阳60里,引江水至广陵城。帝太和四年(369年),南徐州刺史桓温发二州民又在吴广陵城基上重筑城垣。 

南朝广陵城为内外二重城垣。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以江北州,治广陵。二十四年,南州刺史徐湛之整修广陵城有的高,南望山;在城北水物丰盛的陂亭、月、吹台、琴室,建设园林。南朝初,广江北盛极一的繁城市。,人肩。廛朴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山。才力雄富,士精研。但大明三年(459年)秋七月,宋孝武帝刘骏平其弟南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战广陵,先克外城,再克小城,男丁,以女口为军赏,使广陵,城中皆埋之于地,驰马射而广陵城再次遭受浩劫。南朝·太建十三年(581年),广为吴管治所。 

隋代,广为扬管治所和江都郡治。文帝皇七年(587年),文帝为兴兵伐,于江都阳渎,以通漕帝大元年(605年),淮南丁夫10万余人,拓并展直邗故道,是河。河北至山,南达扬子津,渠广40步,渠旁皆筑御道,并植柳。大河流,呈西南至北走向,城市布局亦随运河流向,向西南方向展。六年,帝派衡、王世充造建成模巨大的江都,筑有上林苑、阜苑、苑等建筑。其阜苑依林傍,竦高跨阜,城形置雁、回流、九里、松林、大雷、小雷、大春、九、光汾、10子津口建,在城5里建新,在小市带设夜市。隋帝亦三下江都。始成著名的繁城市。 

唐代,广陵先后为扬州大都督府和淮南度使治所。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冬十二月,襄邑王李神符为扬州大都督,州治及部分居民(南京)移于江都。自此,广陵。成为国内南北水交通的枢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社会经济至鼎盛,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州富庶,甲于天下;唐初,社会经济发快,州已是富商大集中之地,城市始向南展。玄宗元二十六年(738年),州刺史河,州到州的江面距离,使大江南北水道通,州商市日盛。天十四年(755年)冬,安山叛,北方民大批南下江淮,州人口急增,工商迅猛展。察使列置邸肆,名托民市民及工商者多侵衢造宅,竟至道路塞不通,州成最大的商。据建后考古发现,唐代州工商和居住沿三主要河道展:一为东西流向,西水之邗故道;二丝湾桥向南至玉河、汶河路一,南北流向的官河;三为浊马桥向南至南水之河。官司河通衢大街,十里街市井。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南度使少游广陵城。唐之广陵城由子城和成,为扬史上最大的城垣。子城亦牙城,牙与字通,建于蜀之上,官衙,是政治事中心。(城周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南端,西起音山,佛寺偏,北在江家山坎至西河线……州建志》p257城位于音山北部,南界蜀南沿,北至尹家庄,佛寺北线,西界西华门路。今址依稀可,四周略隆起的土阜子城城垣,实测6千米左右;四周低洼地带为城濠,城中有十字街,今称测代《州城志》子城有三重城垣,分城、外城和附郭城。亦有史料子城仅为单城或重城,但均不可考。城亦名大城,筑于蜀之下,子城南。北子城,西至蒿草河附近,南至古河畔,东临黄线向南至潮河以南。文宗城三年(838年),日本和尚唐求佛法曾路经扬州,其所著《入唐求法巡记载府南北十一里,西七里,周四十里。北宋沈括《笔谈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西七里十三步,可者有二十四1975年,州西院和江苏农学院基建工程中,发现唐城址,是为罗城西垣。19848月,南通西路发现唐城址,位于明清城南,是为罗城南界。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淮南度副大使高完城。晚唐之广陵,城门设有瓮城。南通西路之城瓮城,凸出城之外,呈扁方形。瓮城立在瓮城南墙东端,5米,9.5米,道路面夯筑土路。瓮城城10米,面包加填土,每侧砖1米,由底而上收分砌城。面呈等腰梯形。砖墙砌筑,先开沟漕,填粘土作地基。城上多有文,如濠州歙州常州等。唐州已为国内南北水交通的枢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社会经济至鼎盛,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州富庶,甲于天下。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州城多次遭战争破坏。昭宗天复二年至哀帝天祐二年(902905年),行密占据唐城修筑加固,是江都城。行密之子渭在此立建都;杨吴元年(919年),隆演建立吴国,以首府。后周德五年(958年)冬十二月,后周与南唐争战扬州,南唐政悉焚州官府民居,其人南渡江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南唐建都金陵后,仍以为东都。周世宗柴以唐城大而守,诏发丁夫万余人,命侍卫马军挥韩令坤在故城筑新城,城周2180丈,是后周江都小城。德七年,淮南度使李重州,改筑后周小城,并向南伸展,城周12里,是江都州城,后北宋州城。 

州古代城池多次兴废变迁。由于江岸线南移和河水道化,城池位置大体经历了一由北向南、从冈阜到平原的变迁过程,大致依次春秋吴国邗城广陵城西汉吴国都城国吴广陵城东晋广陵城隋江都州子城,虽经多次兴废修筑,但其位置都在蜀之上,以唐城,城周1014.5里,城垣面23平方公里,且均土城。唐末至南宋期,由于战争时起,城池兴废变迁频繁,城池位置,考古挖掘示由蜀上向蜀段,并出上下并存城池状况,如唐代子城与城,宋三城。其中杨吴江都城、南宋堡寨城、祐城仍在蜀上唐子城范,而唐城、宋大城已伸展至蜀下南达扬州城南河。南宋宋大城起,州城池已完全离,在平原建城市。 

宋代,淮左名都,手工、商和交通运输业为发达。舟日夜往,有人描绘为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酒并。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江淮发运使宗之言,开凿扬州城南河,辟由坝径南至新航道,城市始向河沿线伸展。南宋初期,高宗构南渡行在历时一年半之久,在抗金战争中多次遭受重破坏。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夏五月,高宗准南渡,诏扬州修。翌年冬十月,再次以维扬之城,可扳援上下,其濠池可步而往,乃诏扬州修城浚濠。是年,部侍郎兼知吕颐浩筑州城,俗宋大城。宋大城位于唐城南,古河西北,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南老南,西接保障河,北界柴河(今潮河),西2200米,南北3000米,整城垣呈方形,面积约6平方千米。城布局上采取坊制与街巷并存的形式。城(安江)到北(迎恩)大街与东门(康海)到西(通泗)大街形成十字型主街道。今南街至北六街与西街至东关街系宋代存。市河穿南北,为两片,西片文教行政工商居住,市场则分布在河沿线。建炎三年春二月,金兵侵占州,臣民子女及金帛所金人掠殆,复又火焚城,士民皆死,存者才千人而已。高宗绍兴11311162年),金兵多次侵占州。至孝宗隆11631164年)以后,于平州城市建经济方得以恢复。绍兴,知州郭棣在唐子城址修筑堡寨城(亦堡城),与城(州城)南北峙。又在堡城、州城之筑土城,俗称夹城。现长北四面瘦西湖水面包的童家套、架山高地,为夹城故址,其地形特征仍清晰可。宋大城(州城)、堡城、城史宋三城。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夏五月、淳熙八年(1181年)三月、光宗熙三年(1192年)秋七月,先后修州城。孝宗乾道四年,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视两淮城壁,擅令州增筑新城。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秋八月至翌年秋九月,淮司崔与之主持浚州城濠,宽广12丈、深2丈。濠近城一7开阔地,濠外余3以旱,又外余3封土,总长3514丈。崔氏改筑为砖城。理宗定三年(1230年)盛夏,都统赵胜屯堡寨西城,浚濠注水,后又浚市河。祐三年(1255年)春二月,淮制置使似道城,因时为宝祐,俗称宝祐城。氏又在城西濠外筑新堡城,之圃城。土垣,外濠,包平山堂,周1700丈。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淮制置使李庭芝知州,修缮扬州城垣。咸淳五年,李氏又筑大城包平山堂,之平山堂城。南宋期,由于战乱州景象荒。姜夔《州慢》之:入其城,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起,戍角悲吟 

元代,由于河山河段常阻塞,遂江淮漕,改以海运为主,自是州漕衰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淮都转运盐使司于州,州成为两集散地,东关城外沿河盐仓林立,盐运规模宏大。至元十三年冬十月至元二十六年春二月,江淮行省首府。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元朝了,州复淮南江北行省首府。至正十七年,德林以宋大城北部虚旷难守和城市向东发展,在宋大城西南隅修筑城(为砖城),城垣西南面以宋大城城址界,北界北城濠(今北城河),城濠(今小秦淮河),西近1千米,南北2千米,城周5.8千米。城1.5丈,高3丈。5:南曰安江,北曰淮,西曰通泗,曰宁海,南曰小城交通网按街、里、巷三级规划。元末,由于荒和战乱州居民逃亡,邑里破,《明太祖实录记载,城中余居民十八家 

明代,州再度起。永十九年(1421年)以后,随着首都北移,重开运河漕州再度成南北漕的咽喉,全国盐务中心和富商聚居最稠密的城市。州老城系明朝所筑,明代形成的城、新城,已在蜀冈东南平原上相面抵古河、北界北城河,西至西门头道河,略成方形城。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区继续向城市展。嘉靖期(15221566年),倭寇侵扰猖獗。嘉靖三十四年,知府桂芳州外城。外城建氏和任知府石茂主持,翌年建成。外城又新城,为旧东侧连筑(城),西接城,、南二面濒临运河,北作城濠。、南、北三面1542丈。7座:南曰挹江(钞关)、左有便(徐凝),南曰通曰利津(东关),便(便益),北曰广储、拱宸(天宁),各建有城。在城河(小秦淮河)南北端各,后称龙头关和拱宸。明代,州新城、城多次修。清治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政建立,兵部尚史可法督师扬州抗清。翌年夏四月二十五日,清部攻破州,史氏英勇就。清以血腥手段屠城,下令烧杀10日,州地区约80万人被州城遭受史上最为惨重的破坏。 

清初,州城江都县辖地,州府治所在。治四年,江都知郭知重修城。此后,地方局多次修城浚濠。康熙年16621722年)推行安利民政策,社会经济和城市建得到恢复。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北部置甘泉州城区为一府二格局。乾隆17361795年),州成南北漕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出了繁的局面,成著名的商文化都。此盐业、漕运业发达富者以千万。城市北郊依城河保障湖至平山堂一路台的墅,几元隙地。从黄沿则为云集之地,商船比,沿岸新城高林立,小巷曲伸。但城西部,略。然而自道光(18211850年)初始,河水竭,漕改由海运为主,淮南产盐量逐渐减少,盐运亦告衰退,林之城已台荒,花木零。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领扬州,州成为两军对垒战场。太平儒家、佛教的活动场所,曾殃及民居。清琦善的兵入城后则纵劫,使州中心繁一空,宇和林名胜于清之手。 

清末民初,由于津浦、建和海运兴起,河水衰落,州失去原有江淮交通和河水运枢纽的地位,城市建不前。民国时期,江都城。民5年(1906年),拆除小秦淮河西城之的城及大东门16年,民政府建立后,城市建有所展。20年,拓埂子待北段、南柳巷南段、多子街西段交叉口8米的十字街道,时称模范路。次年,建州至霍公路。22年,敷设扬州至江水下电讯线10;建州至天公路。23年,浚小秦淮,河水由龙头关直通小秦淮。24年,建成州至仙女公路。翌年,建成州机和通扬桥26年,建成新路(今淮海路)。新南至新北1.95千米,12米,植悬铃木。日伪统期和民政府恢复建制后,州城市建设没有建于民3411拟订江都划大政治、工景、商、住宅、文化等六和一条绿,以及城道路等级规划,但当时未予施。至解放前夕,州建成敬范至凹字街,西至西外街,南至南外小码头和皮坊街,北至北和便益外高街。建成积为6.7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12万余人。但街道窄,路面不平,市政陋。 

38125日,州解放。同年,以江都城及近郊置州市,余江都和邗江州市行政44.4平方千米。19501月至195212月,为苏北行政公署地。建之初,19498月,州市建照民江都政府制定的城厢规划,制定《州市建筑管理规则》,1950年地方政府制定城市建改造方。人民政府整修市政,发动消除城垃圾山,户区进行重改造。19513月至同年底,经苏北行政公署批准,全部拆除州城垣8750.5米,就地筑成、南、北三面路。同年,拓市中心商为国庆路、渡江路和广陵路、甘泉路十字干道。翌年,在西部建大院校,建成始向西展。1954年,市人民政府布瘦西湖区区域范,并成立瘦西湖整建划委员会1955年在同助下,作了一个较完整的城市现状调查并制定了一初步的城市划。行了查、充、修1956州在省制定第一城市划,明确古城保护规划。1957年,制城市划。20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城市按行控制和建,主要向、南方向延伸,初步形成城西南化工、城南机械工业区、城北五里业区跃进桥住宅,建成增至13.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15万人。 

(来源: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